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4分)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3分)

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2分)

(3)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2分)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5)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4分) 举例:(3分)(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2)负责司法。(2分) (3)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分) (4)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5)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   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6)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4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5分)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查看答案

(21分)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8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5分)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2分)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查看答案

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下图),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    )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的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