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8年,胡适在《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

 1918年,胡适在《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天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由此可见,胡适主张   (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托古改制       D.文学改良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费正清(美国)在《中国:传统与变迁》说“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其主要表现是  (    )

 A.出现了“市”                   

 B.坊市布局整齐

 C.城市布局突破了坊市的界限       

 D.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0分)

材料一、1893年法国和俄国结为同盟,面对这一腹背受敌的地缘政治现实,德国仍然固执的转向“世界政策”并发展大海军,以获得“阳光下的地盘”。因此,英国主动向德国靠拢并进行了三次同盟谈判都失败了。

材料二  数百年的商业积累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西方社会最终进入“帝国时代”,这意味着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将不可避免。

(1)“阳光下的地盘”是指什么?英国同德国谈判失败的根本原因何在?(4分)

(2)怎样理解“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将不可避免”?(3分)]

材料三、“凡——华”体系播下了更多纷争的种子,它从诞生那一日起,就注定它是短命的,并要孕育一场更为惨烈的世界战争。

(3)为什么会有这种断言?(3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3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3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

 

查看答案

(9分)材料一、一些倾向共和的华人组成一个叫“福字敢死队”的团体,在几处热闹的地段大声疾呼,一面痛斥留辫者之奴性不改,一面拦住拖辫人,交与剪刀令其自剪。

—— 王淼  《民国初年上海滩剪辫趣闻》

材料二、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拖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了!”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默然。              —— 肖炜 《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

(1)“福字敢死队”剪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辜鸿铭说“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了”?后来“同学脑袋里的辫子”是如何剪去的?(6分)

 

查看答案

(18分)材料一  所谓“多极化”,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极”。能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国家一般具有下列条件: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当然,极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

(1)按照这一理论,你认为“极”的含义是什么?(2分)在当今世界符合这一条件的“极”有哪些?(3分)试举一“极”说明其成为“极”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2)材料中的“两个联盟”是指什么?(2分)怎样理解“两个联盟主次关系”的变化?(4分)

材料三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意义大大超过事件本身,而且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也超出了“反恐”战争的意义。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反战”与“主战”之间的较量,实质是围绕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问题的较量。

——以上材料均出自  姜宪明  何苗  《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3)怎样理解这一“实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