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

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国家

年份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连续性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查看答案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查看答案

(14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2分)

 

 

 

历史现象之二:一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百分之三十。1934年,美国政府将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4分)

 

 

历史现象之三: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甚至2011年6月以来降至6.5元以下。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4分)

 

 

 

查看答案

(10分)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经济形式。

①代表                       ②代表                   

 

③代表                       ④代表                   

 

⑤代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