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2分)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材料二、   三所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4分)   (2)进步之处: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足之处: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   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   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4分)   (3)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以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演变的根本动力是

 A. 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查看答案

“它的发明是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查看答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A.建立沿海据点   B.组建商业公司    C.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查看答案

假设你生活在16世纪上半期的欧洲,你无法从市场上

 A.非洲的饰品    B.印度的棉花     C.美洲的编织品      D.澳洲的工艺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