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查看答案

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7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

 

 

 

 

 

查看答案

(19分)消费文化决定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    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居民生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食”消费,20世纪末,“食”消费开始让位于“衣住行”,并且“衣食住行”的档次和质量也在提高。

——2002-11-08中华网新闻中心

材料三   高盛集团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消费奢侈品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经历了多年的消费压抑后,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但从一开始,我们的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就夹杂异化的“基因”即炫耀性消费——通过购买一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从别人的赞扬和嫉妒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在发达国家,人们用于奢侈品消费的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左右。而在中国,一些人敢把40%的收入花在购买奢侈品上。很多人的自身财富甚至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消费。

                                 ——2011年04月08日 22:50  经济观察报

(1)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3)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3分)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有什么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查看答案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兰克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动来说明他的1400—1800年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理论: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欧洲成为拿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文均摘编自费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太平洋丝绸之路真正的东端……在中国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叫做月港,这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由于沿海贸易的兴盛,它发展得非常的繁荣,被誉为小苏杭……它的商品是通过国内的商人运送到月港,然后通过月.港的外贸商人运到马尼拉去……所以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这个航线的货源就是来自中国。因为运送出去的中国商品第一位的是生丝,以及丝织品,另外还有比方说棉布、瓷器,其他一些中国的商品,但是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所以这条航线就叫做太平洋丝绸之路。

——摘自《“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材料三  (1907年,官员姚锡光)指出:“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海军与陆军相对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材料四  从海权的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线(海上航路)之安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使欧洲开始“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1分)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现象?(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姚锡光在海军建设方面的主要主张。(3分)结全所学知识,指出姚锡光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2分)

 

 

 

(4)据材料、图9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海洋”产生了哪些结果?(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