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共15分)“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

(共15分)“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庭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四       心正思无邪  意诚言必中

——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荣氏企业不能恢复战前的辉煌的主要原因(4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哪些经营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3分)

 

 

 

(1)不利:地方绅士的阻挠和反对;有利: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4分)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4分) (3)抗日战争期间的浩劫,国内战争,社会动荡,美国商品的倾销,通货膨胀等。(4分) (4)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

 

(2)     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     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     材料三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2分)

 

(5)     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2分)结果如何?(2分)

 

 

(6)     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日伪政权采取的措施中,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生存空间的是(    )

A.“军事管理”的方式     B.“委托经营”的方式

C.控制和垄断金融        D.物资管制制度

 

查看答案

在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的是(    )

A.刘连仁     B.陈启沅     C.范旭东     D.张謇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             D.生产茶、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查看答案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    )

A.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前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