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关于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1653年“施...

阅读下列关于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1653年“施政条例”对议席分配和选举资格做了大调整,农村议席由原来的92个增加到238个,城市议席由413个减为135个;部分小市镇的议席被取消,转让给利兹、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农村选民必须拥有200镑财产以上,城市选民资格保持不变。

                                        ——摘自伽德纳《清教徒革命的宪法文件》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1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下院总人数没有变化,仍为658人。

                                        一一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共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皮史》

材料四: 1885年《重新分配议席法》规定,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2个大学外,其余选区实行单一选区制,即l个选区只选l名代表。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从上述四则材料可看出英国议会制改革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3分)

 

 

(2)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呈现什么发展趋势?(3分)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些趋势的原因。(3分)

 

 

 

 

(1)主要方面:①调整选区和议席分配 ②降低选民财产资格 ③实现成年公民普选权。(3分) (2)趋势:①议席逐渐由农村向城市集中:②议席分配逐渐实现按人口比例划分;③选举资格不断降低、选举权不断扩大。(3分) 原因:①工业革命使英国大工商业城市兴起,人口重心转移到城市; ②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政权;③人民群众要求普选权的斗争高涨。(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近代民主思想家的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二: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我耕种的土地及其成果都是我的,甚至“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这样的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三: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  岳麓书社

材料四: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材料五:不应实行英国式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3分) 

 

 

(2)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看法。(2分)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认为尽管是“合理的政体”也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出现?并解释此“结果”的内涵。他为了防止此结果的出现提出了何种思想?(3分)

 

 

(4)据材料四,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5)材料五所表达的内容在当时是否切实可行?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从中可以看出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查看答案

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向法制国家过渡      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阶级实质不同         ④均体现了权力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