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 材料反映了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

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中“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D.闭关锁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导致从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欧共体(欧盟)和日本的崛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美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查看答案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查看答案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