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于鬻...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于鬻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  )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乘船进行长途贩运 

②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话,一代思想家为真理和自由而殉道。与此相对应,中国思想界当时的状况是

A.孔子为宣传“仁”和“礼”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B.儒道法等各流派正为自已的主张而争鸣

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大一统”思想得到尊崇

D.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

 

查看答案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B.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D.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一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动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启示。(2分)

 

查看答案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国王来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革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外交关系方面的影响。(3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1分)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分)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4)概括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查看答案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摘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必修II)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富兰克林6ec8aac122bd4f6eD6ec8aac122bd4f6e罗斯福时代1929-1945年》

材料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1979年11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1分)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2分)

(2)为了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联、中国两国先后进行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4分)20世纪90年代,中国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方面有哪两次突破?(2分)

(3)材料三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1分)“改进和补充”指什么?(1分),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中国在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相同?(2分)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