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从历史经验来看,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4分)

 

(2)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佛的竞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3)温家宝总理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背景下强调道德呼应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芳济各会派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由两名托钵僧,普兰·卡皮尼和卢布鲁克撰著的《联系》一书,特别是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葡萄牙面向大西洋的地理位置因此转化为商业上的优势。大西洋上有规律的风向和洋流,使得葡萄牙海岸和相邻近的西班牙海岸成了那些与海上诸岛进行贸易或者在该海域中捕鱼的船只启程和返航的理想之地。……当时,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1383—1385年的革命确立了阿维什王朝的统治地位。该王朝对其国内那批人数虽少但处于发展中的商业中产阶级的抱负基本上表示认同,并认识到从葡萄牙对海外扩张的势力中所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

(卡斯提尔和阿拉冈)的统一,也足以使基督教的西班牙摆脱以前长期内部分裂的阴影,并使这个国家积蓄了采取扩张主义政策的能量和精力。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决定资助哥伦布进行大西洋远航,正是这种新发现的自信心的一种体现。

                                    ──戴维·阿诺德著《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影响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深远影响。(4分)

 

 

查看答案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一部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合作、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和南洋新兵督练陈琪于1908年11月奏设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于南京。……南洋劝业会于宣统二年(1910年)4月28日在南京正式开幕,历时半年,盛况空前……,内有以内容划分的教育、美术、卫生、武备、机械各馆;也有按省区划分的京畿、云贵、山东各馆,还有专门陈列实业产品的金陵缎业馆、湖南瓷业馆;专门陈列外国产品,供人观摩的两个参观馆……各省送展的展品达100多万件。会场里附设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剧场等游艺场所。新建了旅馆、餐厅和店铺200余家……是年,鲁迅先生和200多位师生参观了南洋劝业会,赞叹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南京一行胜读十年书!”

     ——刘志宽等《十大古都商业史略》

材料三  “新中国与世博会”大事记

自1982年开始,新中国参加了13次世博会。

1993年,新中国成为国际展览局正式成员国。

1999年5月31日,上海市2010年世博会申办筹备领导小组成立。

2002年1月3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交申办世博会的报告。

2002年12月3日,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

200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共有272家企业及1.8万户居民动迁,创下世博会动迁之最。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举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能够举办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所产生的社会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原因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清政府采取何种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对当时及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