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权能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孙文君既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各省代表团即发电敦促就任,孙总统遂于阳历1月1号,即旧历十一月十三日,携同顾问员,由沪专车赴宁。下午十时行就任礼,宣读誓词,词日:“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誓毕,旋即发令,改用阳历,以本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第四章I;临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说明克伦威尔与孙中山在政治制度的除旧布新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一、三,作为护国主的克伦威尔和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他们的权力制约性有什么差异? (4分)

(3)护国主的统治与《临时约法》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给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以一个恰当的称谓。(4分)

 

(1)推翻专制统治(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克伦威尔的权力实际不受任何制约(只有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2分)孙中山的权力要受法律和参议院的制约。(2分)(仅答孙中山权力受制约只得1分) (3)克伦威尔死后不久,护国主的统治结束;袁世凯上台不久,《临时约法》最终被废弃。(2分) (4)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军事独裁者,(2分)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在1年零10个月时间里,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了各国社会经济情况,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2)一、二两则材料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是怎样发展本国经济的?有何影响?(5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2)材料三、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分)

(3)材料四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2分)

(4)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话,概括商君行为的历史作用。(2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尼克松访华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四  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何意义?(2分)材料三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2分)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2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周恩来1949年11月在《新中国的外交》中指出:“在外交工作有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就联合这方面来说,我们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①推行“一边倒”政策②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③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④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2009年11月10日,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台北为“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不仅将签订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30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论坛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