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止十年后之弊...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止十年后之弊病,惟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 木户孝允在充分比较了欧美等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状况,提出政策建议:在追赶西方列强的过程中,日本应当仿效和学习法国学制为宜。

材料二  明治六年(1873)日本共有小学12580所(其中公立8000余所,私立4500余所),适龄儿童就学率达到46%。到了1907年,日本人就已经能使几乎所有的孩子上学。同一年实行了小学六年男女混合制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材料三  明治天皇名义发布了《教育大旨》,用至高无上的“诏敕”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育“要专事阐明仁义忠孝”,从政治上束缚学生的思想,着力培植带有忠君爱国头脑的、懂得近代知识技能的工具。

材料四  和洋(大和与西洋)文明冲突深入到中层甚至深层。欧化主义风潮中,“全盘西化”论铺天盖地,对日本文化是全面否定;反之,出现复古思潮,兴起国粹保存运动,大肆猛烈地攻击欧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学制改革和《教育敕语》无不体现出和洋文明冲突、融合所凝聚的二重性。              

——以上材料均摘自《日本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4分)跟据材料二说明日本教育发展的成效。(2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近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结合材料四与相关知识说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2分)

 

(1)原因:对学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选择适合日本国情的学制进行改革。(4分) 成效:20世纪初实现了完全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建立了初等教育体系。 (2)问题: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却用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维护明治统治,培养顺民。 原因: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全盘西化与复古思潮的尖锐冲突,明治政府选择学习西方学制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依然采用能够维护自身统治的传统思想。(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6年初到1957年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一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潮流。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共产党必须端正执政观的问题。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材料二  “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他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对症下药,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不要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实现了判断标准从抽象的意识形态到具体的实际功效的根本转换。

——材料一、三均选自何云峰《邓小平与共和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三次思想解放?(3分)依据材料指出邓小平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分别阐述了什么思想来突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6分)

(2)三次思想解放的结果如何?(3分)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和世界航运能力(千吨)

时间

(年)

世  界

英  国

帆船

轮船

帆船

轮船

1820

5800

20

2436

3

1850

11400

800

3397

168

1900

6500

22400

2096

7208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从1783年到1870年这一时期,许多英国人的勃勃雄心是非常明确的。英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英国人要离开英伦三道寻求商业机会,并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材料三  这是否是因为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英国现在能大规模地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抵挡,因而印度首先被拿来开刀是活该倒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被政治动乱弄得四分五裂的印度已病入膏肓,完全无力抵御任何外来威胁。

材料四  此刻英国政府的权力遵从上帝的旨意,成为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护和平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有助于数百万人中传播上帝的赐福与文明。

——材料二、三、四均摘录于(英)P.J.马歇尔《剑桥大英帝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航运业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4分)

(2)归纳材料二、三、四中关于英国在全球扩张的因素。(4分)结合材料一以及相关知识,指出哪一个因素才是英国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根本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述19世纪英帝国对世界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一整套不成文的习惯,被认为是罗马遗产的一部分,只适用于罗马市民。……社会地位低下平民鼓吹把习惯法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综合的成文规则来解决存在的疑问。这就是后来人民大会通过的《十二铜表法》。……这种法(万民法)被认为是一切文明社会法律的一部分。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于公民和外邦人。                  

——摘自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摘自张企秦译《查士丁尼法学阶梯》(查士丁尼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材料三  罗马法中,诉讼的基本分类之一是对物之诉(讼)和对人之诉(讼),……早期英国法学家了解并熟悉这种对诉讼上的划分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财产。大致说来,土地和附于其上的权益是为不动产,其它则可归于动产一类。……这种由诉讼种类的区分进到物本身的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时日,而其起点为罗马法上的概念是没有疑义的。

——摘自梁治平《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分)

(2)材料二举出的“抗辩”理由是什么?(1分)从这一内容中可以推论出罗马法具有哪些价值?(2分)

(3)依据材料三,由罗马法发展到英国普通法发生的变化是什么?(2分)综合材料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罗马法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查看答案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