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上海警察局档案资料显示,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一份由上海华童公...

据上海警察局档案资料显示,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下列口号与通知中所说的现象直接相关的最可能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竺可桢先生曾经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波动画了一个曲线图,而文化的变化也随着这个曲线而变化。一个一个地方突然变得很冷的时候,饥荒、干旱、水灾等就会频繁发生,这里也就往往容易发生改朝换代。据此推断,下列分析哪个比较不合理   

A.气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B.研究历史时要注意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因素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气温太低,冻死了很多人

D.唐朝的盛世局面的出现时当时的气温可能比较适中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郡县制                               B.法家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秦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2分)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4分)成效怎样?(2分)

(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4分)

(3)邓小平的建设观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8分)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2分)及所起到的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

C.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