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生问题是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8月孙...

民生问题是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一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二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4分)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具体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6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4分)并说明其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4分)

 

 

 

 

(1)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6分) (2)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2分)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分)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6分)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4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分)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我,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①出现了“混合经济”         ②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③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上影响深远的是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C.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查看答案

“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举措中能体现挽联中“大同”思想的主要是

A.实行工业复兴政策                          B.恢复银行信用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调整农业结构

 

查看答案

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倍受指责。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④ 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