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革命旗帜的指导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查看答案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对材料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已开始瓦解            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外国洋货已完全取代了中国的手工业品 ④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直接受到冲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  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四大书院是以理学家及心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他们一致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书院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以自学为基础。书院提供充分的书籍条件。教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答疑方式。宋代问世的“语录”,多半是师生之间质疑或解答问题的记录,是研究各个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间亦讲学,事先均备有“讲义”。书院倡导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争辩,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影响彼此情谊。

请回答:

(1)概括两汉与宋代教育的共同特点,相对于封建官学,书院教学的有哪些优势?(7分)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中国科举应试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科举功名之盛,甲于天下,但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区,明清江南虽然为功名而苦读者数量众多,但是从明清史籍中可见到更多的人读书并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以后从事工、商、医(生)、幕(友)、讼(师)乃至农业等工作,他们所受的教育以识字教育及计算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方式上也并非与科举应试教育一样,而是使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迟至明朝后期,即使是在科举成功的人士中,也有许多人努力学习各种实用知识,以致明清江南科技人才辈出,数量为全国之冠。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突破了蔑视“蛮夷”的传统的自大心理,对此时期传入的西洋科技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反应,徐光启就是其杰出代表。

(2)明清时期江南教育较前代出现哪些变化?分析的变化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

请回答:

(1)     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相同的主张是什么?适应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要求?(5分)

(2)     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哪些重要发展,其积极意义何在?(6分)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3)黄宗羲对中国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这种设计的历史缺陷何在?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