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些区域经济集团?(4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1分)
材料二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的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2)近代以来,哪些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2分)“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1分)
材料三 到1986年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已经接近10000亿美元,支付债务利息占去了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都减少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由于工业国三分之一的出口目的地是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立即导致了第一世界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转而又引起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问题驱散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什么现象?(2分)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哪些问题?(2分)
(4)提出你对解决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合理化建议。(2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12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共同主张。(2分)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2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2分)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是如何体现“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2分)
有位同学搜集到一枚徽章,图形如右,其他同学看后,给出下列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这是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标志
②这两个组织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③这两个组织长期由美国人控制
④在这两个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与网友在线交流,外国媒体高度肯定这一事件,称交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声民意的重视,中国的互联网必将迎来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中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微软公司的积极帮助 B.国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
C.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D.互联网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①“肯德基”落户忻州②城镇居民凭粮票购粮③人们服饰丰富多彩个性靓丽 ④轿车开进百姓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