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

《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

A.《论衡》  B.《抱朴子》  C.《农桑辑要》  D.《农政全书》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科学家的著作时说:“……读起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实录。”该科学家及著作应该是

A.郦道元和《水经注》   B.沈括的《梦溪笔谈》

C.郭守敬的《授时历》   D.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查看答案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学者应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列观点中符合理学思想的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B.“兼相爱,交相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查看答案

下列内容中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查看答案

(60分)2009年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4分)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8分)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分)有什么意义?(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