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材料一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它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6ec8aac122bd4f6e材料二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以来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中国中的世界”的时代了。她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的使然,它符合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复兴之路》解说词所说,“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下图片资料可见一斑: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图1《南京条约》签订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图3 抗日战争中中美英召开开罗会议           图4 (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图5  2010SHANGHAI EXPO CHINA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科技文化成果外,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其区域文明成就?(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2分)

 

(4)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达到以图证史。对于以上材料,某校历史老师以中国概括出从“中国中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请仔细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概括?(注意:可以用这里提到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外列出主题,来解答这道试题。15分)

 

 

 

 

 

(1)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在经济上,发达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政治上不断完善的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造就了几千年的大一统帝国,文化上儒家文明为人民提供智慧。 (2)差异: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中国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4)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古代中国区域性的农耕文明及近现代来阐述。观点较清晰;观点不够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运用“世界整体观”进行阐释,如近代前期的文明转型时期被动,近代后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参与世界历史性的事件以及现代中国的视角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较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古代中国区域性的农耕文明;运用“世界整体观”进行阐释,如近代前期的文明转型时期被动,近代后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参与世界历史性的事件,现代中国以其世界性的大国姿态,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活力,展示她具有的世界和平发展,和谐进步的大国风范。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运用“世界整体观”进行阐释:中国历史的发展应当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部分,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辉煌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学西传”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中国以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泽被他国,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为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面临社会转型的剧烈阵痛,世界近代工业文明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前猛烈冲击。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由被动融入世界到走向主动参与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再到以新大国姿态重新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活力。如图3为例:  “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罗斯福总统的这段话主要是说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中国在二战中为打败法西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注意: 1、注意评分结构,评分时看学生答题的整体结构:(10分) 第一层次:没有运用材料,直接作出不切当判断(0分) 第二层次:能利用单一材料,陈述主题的理由(4分) 第三层次:能利用多个材料,分析归纳进行适当评述(6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以上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评述(8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分析评述(10分) 注: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形成结构。 2.浮动的分值,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5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6分)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问题:

(1)万隆会议的会议特点是什么?(2分)

(2)根据以上两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性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查看答案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7分)

 

 

查看答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从19世纪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到19世纪末,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即殖民地的“全球化”而形成了世界历史的第一种结构形态——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问题(9分)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1分)为了实现现代化,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4分)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2分)

 

 

查看答案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分)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2分)

 

(4)英国式或者美国式的政治设计都是“最完美的政治设计”吗?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问题:(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2分)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3分)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所产生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