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9世纪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 A.提出了原子学说 B.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

19世纪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

A.提出了原子学说  B.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发现了稀有气体  D.提出了分子学说

 

B 【解析】 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A错误; B.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对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进行研究,发现了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律——元素周期律,B正确; C.英国化学家莱姆赛发现了稀有气体,C错误; D.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海水中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下面是工业上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含有Ca2+Mg2+等杂质离子,精制时所用试剂为A.盐酸;B.BaCl2溶液;C.NaOH溶液;D.Na2CO3溶液。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序号)

(2)写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电解无水MgCl2可制取镁和Cl2,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工业上是将氯气通入到30%NaOH溶液中来制取NaClO溶液(84消毒液),NaClO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则生产1000kg该溶液需消耗氯气的质量为_______kg(保留整数)。

 

查看答案

某烃A是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还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①②③属于同种反应类型。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 

(2)写出②、④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②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

 

查看答案

现有7瓶失去标签的试剂瓶,已知它们盛装的液体可能是乙醇、乙酸、苯、乙酸乙酯、油脂、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来确定各试剂中所装液体的名称。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①把7瓶液体依次标号为ABCDEFG后闻气味

只有FG两种液体没有气味

②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水稀释

只有CDE三种液体不溶解而浮在水上层

③分别取少量7种液体于试管中加新制的悬浊液并加热

只有B使沉淀溶解,F中产生砖红色沉淀

④各取CDE少量于试管中,加稀溶液并加执

只有C中仍有分层现象,且在D的试管中闻到特殊香味

 

试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液体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周期表中短周期6种元素ABCDEF,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半径最小,ADCF分别同主族,F的单质是黄色固体,B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E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__

(2)写出工业制备E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一种由其中两种元素组成的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18电子微粒________(写化学式)

(4)A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与由DC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乙反应可制备O2,请写出乙的电子式____

(5)3molDABC32molD2C2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然后趁热排出气体物质,容器内残留物的成分及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如果用金属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理论上稀的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有硬纸板,上面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