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的极性:B.
比
中的配位键稳定
C.在中的溶解度:
D.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
(2)有四种不同堆积方式的金属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假设图中金属的摩尔质量为,金属原子半径为
,用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①②
③
④
A.①和②中原子的配位数均为8 B.③和④中原子的配位数均为12
C.②中金属的密度为:D.④中空间利用率为:
%
(3)“摩尔盐”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试剂,化学式为。“摩尔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方程式为:
。
回答下列问题:
①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______区,其价层电子排布图(轨道式)为______。
②组成“摩尔盐”的非金属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为______(填元素符号),“摩尔盐”的分解产物中属于非极性分子的化合物是______(填化学式)。
③常用于检验
,与
互为等电子体的单质的分子式为______。
分子中
键和
键的个数之比为______。
④可与噻吩(
)和吡咯(
)形成配位化合物。噻吩中
原子和
原子的杂化分式分别为:______。噻吩难溶于水,吡咯能溶于水,原因为:______。
“还原法”制备高纯度氢碘酸和亚磷酸钠
的工业流程如图。
已知:ⅰ.为一元弱酸
ⅱ.为二元酸,25℃时其电离常数:
,
ⅲ.25℃时:,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______(填“正盐”或“酸式盐”)。
(2)“合成”过程,主要氧化产物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除铜”过程发生的反应为,经过计算可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______。
(4)常温下的
______7(填“>”、“=”或“<”)。
(5)常温下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
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为:。
(1)在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其平衡常数
与温度
的关系如表:
298 | 398 | 498 | |
平衡常数 |
①试判断______
(填写“>”,“=”或“<”)。
②时,进行合成氨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B.正
逆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甲同学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以参加合成氨的反应,在
、
两种条件下分别达到平衡,测得
的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条件下,
的平均反应速率
______
。
②相对而言,
可能改变的条件是______。
③在条件下,
时刻将容器容积压缩至原来的
,
时刻重新建立平衡状态。则图甲中在
时刻
的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填图甲中的字母序号)。
(3)乙同学向一恒温恒压容器中充入和
,模拟合成氨的反应,图乙表示温度
时平衡混合物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与总压强
的关系图。若体系在
下达到平衡。
①此时的平衡分压为______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②经计算可得此时的平衡常数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1)Bunsen热化学循环制氢工艺流程图如下:
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化学能的转化
B.和
对总反应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该过程的3个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D.常温下,该过程的3个反应均为自发反应
②已知:
则:______
(用含
、
、
的代数式表示)。
(2)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已知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的燃烧热为
B.
的燃烧热为
C.的燃烧热为
D.
为放热反应
②与
反应生成
和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其主要过程可表示为:
已知:几种物质有关键能[形成(断开)共价键释放(吸收)的能量]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 ||||
键能 | 463 | 496 | 436 | 138 |
若反应过程中分解了,过程Ⅲ的
______
。
归纳法是高中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后作出了如下的归纳总结。他们归纳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醋酸溶液与
的
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有
B.对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C.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压缩体积),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平衡常数增大
D.常温下,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醋酸根水解平衡常数为
,则有
常温下,用的
溶液滴定
醋酸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
B.点①所示溶液中:
C.点②所示溶液中:
D.点③所示溶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