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①H2O(g)=H2O(l) ΔH1=-Q1kJ·mol-1(Q1>0)
②C2H5OH(g)=C2H5OH(l) ΔH2=-Q2kJ·mol-1(Q2>0)
③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Q3kJ·mol-1(Q3>0)
若使23 g液态乙醇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kJ)为( )
A.Q1+Q2+Q3 B.0.5(Q1+Q2+Q3)
C.0.5Q1-1.5Q2+0.5Q3 D.1.5Q1-0.5Q2+0.5Q3
一定温度下,10mL 0.40 mol·L-1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 0 | 2 | 3 | 6 | 8 | 10 |
V(O2)/mL | 0.0 | 9.9 | 17.2 | 22.4 | 26.5 | 29.9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 反应至6min时,H2O2分解了50%
B. 反应至6min时,c(H2O2)=0.20 mol·L-1
C. 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D. 4~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工业制硫酸在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时采用高温来提高单位时间SO3的产量
B. 合成氨工业中使用铁触媒做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
C. 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杂质
D. 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通入
,再次达到平衡时
存在于
A.和
B.
和
C.、
和
D.
和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3Y(g)2Z(g),有关下列图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图甲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图乙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
C.若正反应的ΔH<0,图丙可表示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由图丁中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熔点:Al>Na>K
③IA、II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结合质子(H+)能力:CO32﹣>HCO3﹣>SO42﹣
⑤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⑥已知2H2(g)+O2(g)=2H2O(1);△H=﹣571.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
⑦因为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所以非金属性:P>N( )
A.②③④ B.①⑥⑦ C.②④⑥ D.③⑤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