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一定温度下,2X(g)+Y(g) mZ(g) ΔH=-a kJ/mol(a>0),现有甲、乙两容积相等且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在保持该温度下,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2 mol X和1 mol Y,达到平衡状态时,放出热量b kJ,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1 mol X和0.5 mol Y,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c kJ,且b>2c,则a、b、m的值或关系正确的是
A.m = 4 B.a = b C.a < D.m < 3
时,2L密闭容器中充入
,发生反应:
,获得如下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时间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A.内,
B.在相同条件下,开始时若向容器中充入的是
,达到平衡后
的转化率为
C.反应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 kJ
D.100 s时再通入 mol
,达新平衡时
的转化率增大
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 ΔH=-92.6 kJ·mol-1。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编号 |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 ||
N2 | H2 | NH3 | ||
① | 1 | 3 | 0 | 放出热量:23.15 kJ |
② | 0.9 | 2.7 | 0.2 | 放出热量:Q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容器①、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
B.平衡时,两个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均为
C.容器②中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23.15 kJ
D.若容器①的体积为0.5 L,则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小于23.15 kJ
温度为 T 时,向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反应
经过一段 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 | 50 | 150 | 250 | 350 | |
0 |
A.反应在前 50 s 的平均速率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
,则反应的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mol
、
mol
和
mol
,反应达到平衡前
正
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mol
和
mol
,达到平衡时,
的转化率小于
下表是某学生为探究AgCl沉淀转化为沉淀的反应所做实验的记录.
步 骤 | 现 象 |
Ⅰ | 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
Ⅱ | 沉淀迅速变为黑色 |
Ⅲ | 较长时间后,沉淀变为乳白色 |
Ⅳ | 产生红棕色气体,沉淀部分溶解 |
Ⅴ | 产生白色沉淀 |
为了证明沉淀变黑是AgCl转化为
的缘故,步骤I中NaCl溶液的体积范围为 ______ 。
已知:
时
,
,此沉淀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______。
步骤V中产生的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______ ,步骤Ⅲ中乳白色沉淀除含有AgCl外,还含有 ______。
为了进一步确认步骤Ⅲ中乳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装置。
装置A中玻璃仪器有圆底烧瓶、导管和 ______ ,试剂W为 ______ 。
装置C中的试剂为NaCl溶液和
悬浊液的混合物,B中试剂为 ______ 。
实验表明:C中沉淀逐渐变为乳白色,B中没有明显变化。
完成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Ag2S+_____NaCl+______ + ______ ⇌AgCl+S+ ______
______
C中NaCl的作用是: ______ 。
某学生欲探究FeSO4溶液与浓HNO3的反应。
该同学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数滴浓硝酸,并振荡试管,预期现象为试管中会立即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焰色逐渐变黄。但实际操作时观察到液面上方气体变化红棕色,且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深棕色。
为了进一步探究溶液变为深棕色的原因,该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向FeSO4溶液和反应后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前者不变红色,后者变红,该现象的结论是________。
(2)该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认为溶液的深棕色可能是NO2或NO与溶液中Fe2+或Fe3+发生反应而得到的。为此他利用如图装置(气密性已检验,尾气处理装备略)进行探究。
Ⅰ.打开活塞a、关闭b,并使甲装置中反应开始后,观察到丙中溶液逐渐变为深棕色,而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Ⅱ.打开活塞b、关闭a,一段时间后再停止甲中反应。
Ⅲ.为与Ⅰ中实验进行对照重新更换丙、丁后,使甲中反应重复进行步骤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步骤Ⅰ中相同。
①铜与足量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乙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重新进行FeSO4溶液与浓HNO3的反应的实验,观察到了预期现象,其实验操作是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