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把一块镁铝合金投入到1mol/L盐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盐酸有剩余),再往溶液...

把一块镁铝合金投入到1mol/L盐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盐酸有剩余),再往溶液里加入1mol/L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盐酸的体积为80mL

B. a的取值范围为0<a<50

C. 当a值为30时,b值为0.01

D. n(Mg2+)<0.025mol

 

C 【解析】 根据图像可知开始阶段没有沉淀,说明反应后盐酸过量,首先发生中和反应,然后开始沉淀镁离子、铝离子,最后氢氧化钠溶解氢氧化铝,剩余的沉淀是氢氧化镁,据此解答。 A、第一阶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OH-=H2O;第二阶段,氯化镁、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Mg2++2OH-=Mg(OH)2↓,Al3++3OH-=Al(OH)3↓,在V(NaOH)=80mL时,溶液中溶质全为NaCl,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浓度相等,所以盐酸的体积为80mL,故A正确; B、第三阶段,氢氧化铝溶【解析】 Al(OH)3+NaOH=NaAlO2+2H2O,因为此时消耗NaOH10mL,所以n(Al3+)=0.01mol,和Al3+反应的NaOH为30mL,因为第一阶段和Al3+反应的NaOH为30mL,假设无Mg2+,a=50,而实际存在Mg2+,所以0<a<50,故B正确; C、a=30时,和Mg2+反应的NaOH为20mL,此时n(Mg2+)=0.01mol,b=n(Mg2+)+n(Al3+)=0.02mol,故C错误。 D、第三阶段,氢氧化铝溶【解析】 Al(OH)3+NaOH=NaAlO2+2H2O,因为此时消耗NaOH10mL,所以n(Al3+)=0.01mol,第四阶段无反应,沉淀全为Mg(OH)2,若a=0,n(Mg2+)取得最大值。第一阶段,和Al3+反应的NaOH为30mL,所以此时和Mg2+反应的NaOH为50mL,即镁离子的最大值为0.025mol,而如图所示a>0,所以n(Mg2+)<0.025mol,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稀氢氧化钠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溶液中一定没有NH4+

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析】
再加入
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 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

D.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先产生沉淀,后又逐渐溶解

 

查看答案

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下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 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 甲是浓硫酸,乙是浓氨水

 

查看答案

一杯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已知各离子的浓度均为0.1mol/L,体积为1L.可能含有的离子:阳离子:K+Fe2+Ba2+NH4+ 阴离子:ClNO3CO32SO42向该混合液中加足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且阴离子的种类不变.对该溶液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一定含有Fe2+NO3Cl    B. 该溶液一定不含K+NH4+

C. 该溶液一定不含CO32Ba2+    D. 该溶液可能含有SO42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 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由于它熔点高,也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材料

B. 在混有少量泥沙浑浊水的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明矾、硫酸铁溶液,水变得清澈

C. 纯净的SiO2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也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D. 浓硝酸显黄色是由于硝酸分解出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中

 

查看答案

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种类推结论中,错误的是

①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H2;所有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碱和H2

②铁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生锈;性质更活泼的铝不能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③化合物NaCl的焰色为黄色;Na2CO3的焰色也为黄色

④密度为1.1g•cm3与密度为1.2g•cm3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Cl溶液的密度介于1.1g•cm31.2g•cm3之间;钠钾合金的熔点应介于NaK熔点之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