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K+、OH-、Cl- B. Na+、Cu2+、SO42-、NO3-
C. Mg2+、Na+、SO42-、Cl- D. Ba2+、HCO3-、NO3-、K+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g氢气含有NA个H2分子
B. 1mol铁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NA个H2分子
C. 14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5 NA
D. 标准状况下,6.72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 NA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化学物质)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下列关于“化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 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操纵原子和分子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D. 化学科学只能认识分子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
B. 在冶金工业上,金属Mg常用于做还原剂和脱氧剂
C. 对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开发新清洁能源是减少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常温下浓硝酸与铁发生钝化现象,可用铁制容器装运浓硝酸
氨与硝酸都是氮的重要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制取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择上图装置组装一套实验装置来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i(按气流方向,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③可用如装置进行氨的喷泉实验,引发喷泉的操作是__________。
(2)如图所示,NH3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HNO3。
①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物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在400℃左右且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可用氨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无色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100mL硝酸与硫酸的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6 mol·L-1和0.3mol·L-1。向该混合液中加入3.84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夹持设备及必要的加热装置已省略)。
(1)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试剂。
(2)实验室常用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制取氯气:
①实验时,通常采用密度为1.19g/cm3、浓度为36.5%的浓盐酸。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标准状况下,上述反应每生成4.48L氯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mol。
(3)洗气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同时用作安全瓶(监测实验时装置C中是否发生堵塞)。若装置C发生堵塞,装置B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4)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实验时装置C中I、II、III处依次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 A | B | C | D |
I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II | 碱石灰 | 无水氯化钙 | 无水氯化钙 | 浓硫酸 |
III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5)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氧化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橙色,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单质的______(填“强”“或“弱”)。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6)F为尾气吸收装置。实验时,该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