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8 g铁粉与50 mL ...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8 g铁粉与50 mL 4 mol·L1盐酸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5NA

B. 常温下1 L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数目为0.1NA

C. 标准状况下,8.96 L氢气、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氧分子的数目为0.2NA

D. 1.2 g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中含有碳碳单键的数目为0.4NA

 

C 【解析】 A.2.8g铁粉的物质的量为0.05mol,而50mL4mol/L的盐酸的物质的量n=CV=4mol/L×0.05L=0.2mol,故盐酸过量,由于铁反应后变为+2价,故0.05mol铁转移0.1NA个电子,故A错误;B.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10-13mol/L,故1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为10-13NA个,故B错误;C.标况下8.96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mol,由于1mol氢气或CO燃烧均消耗0.5mol氧气,故0.4mol氢气和CO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消耗0.2mol氧气即0.2NA个氧气分子,故C正确;D.石墨与金刚石结构不同,相同物质的量碳碳碳键数目不同,只知道混合物总质量无法计算碳碳键数目,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研究某溶液中溶质R的分解涑率的影响因素,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R溶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c(R)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5℃时,在10~30min内,R的分解平均速率为0.030 mol·L—1·min—1

B. 对比30℃和10℃曲线,在50min时,R的分解百分率相等

C. 对比30℃和25℃曲线,在0~50min内,能说明R的分解平均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对比30℃和10℃曲线,在同一时刻,能说明R的分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l2、Br2、I2的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减小

B. 石英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加热熔化时需破坏共价键

C. 氢氧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被削弱,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具有导电性

D. 水电解生成氯气和氧气,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查看答案

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2(g)+3H2(g)===2NH3(g) ΔH=-(b-a) kJ·mol1

B. N2(g)+3H2(g)===2NH3(g) ΔH=-(a-b) kJ·mol1

C. 2NH3(l)===N2(g)+3H2(g) ΔH=2(a+b-c) kJ·mol1

D. 2NH3(l)===N2(g)+3H2(g) ΔH=2(b+c-a) kJ·mol1

 

查看答案

为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测定0.1 mol·L1醋酸溶液的pH

B. 测定0.1 mol·L1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C. 较浓度均为0.1 mol·L1盐酸和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

D. 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醋酸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消耗两溶液的体积

 

查看答案

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铁片上有铁锈出现,铁片腐蚀过程中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2Fe+2H2O+O2===2Fe(OH)2,Fe(OH)2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生成铁锈,其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铁片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

B. 铁片腐蚀最严重区域应该是生锈最多的区域

C. 铁片腐蚀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O2+4e===4OH

D. 铁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