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W、R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化合物甲由X、Z、W 三种元素组成,常温下0.1mol·L-1甲溶液的pH =13。工业上常通过电解饱和WR溶液制得甲。Y 的单质与由Y、Z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简单离子的半径:W>Z>R B. 化合物W2Z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
C. 化合物YZ2溶于足量甲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6 种 D. 图中转化过程发生的反应均为化合反应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FeSO4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 将FeSO4样品溶于稀硝酸后,滴加KSCN 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
B |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0.5 mol/L的KMnO4酸性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0.1mol/L H2C2O4(草酸)溶液和2 mL0.2 mol/LH2C2O4溶液比较反应褪色的快慢 |
C |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 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中的水 |
D | 判断淀粉是否水解 | 向用稀硫酸作催化剂的淀粉水解液中加入适量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观察是否产生银镜 |
A. A B. B C. C D. D
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和丙烯组成的42 g 混合气体中碳氢键数目为6NA
B. 标准状兄下,22.4 L二氯甲烷的分子数约为NA
C. 常温常压下,1mol 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 和H2O,转移的电子数目为12NA
D. 将1molCH3COONa 溶于稀醋酸中使溶液呈中性,溶液中CH3COO-数目小于N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B. 用氢氧化钠溶液无法鉴别矿物油和植物油
C. 某烷烃的二氯代物有3 种,则该烃的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可能是4
D. 乙烯、乙炔、乙醇、乙醛、葡萄糖都能与酸性的KMnO4或K2Cr4O7溶液反应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工分子筛( 多孔铝硅酸盐) 可以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
B. 埃博拉病毒可用乙醇、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消毒,其消毒原理相同
C. 纯碱属于碱类、谷氨酸钠(C5H8NO4Na,味精)属于盐类
D. 蚕丝和棉花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
以黄铜矿精矿为原料,制取硫酸铜及金属铜的工艺如下所示:
Ⅰ. 将黄铜矿精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含有少量CaO、MgO、Al2O3)粉碎
Ⅱ. 采用如下装置进行电化学浸出实验
将精选黄铜矿粉加入电解槽阳极区,恒速搅拌,使矿粉溶解。在阴极区通入氧气,并加入少量催化剂。
Ⅲ. 一段时间后,抽取阴极区溶液,向其中加入有机萃取剂(RH)发生反应:
2RH(有机相)+Cu2+(水相)R2Cu(有机相)+2H+(水相)
分离出有机相,向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使Cu2+得以再生。
Ⅳ. 电解硫酸铜溶液制得金属铜。
(1)黄铜矿粉加入阳极区与硫酸及硫酸铁主要发生以下反应:
CuFeS2+4H+=Cu2++Fe2++2H2S
2Fe3++H2S=2Fe2++S↓+2H+
①阳极区硫酸铁的主要作用是 。
②电解过程中,阳极区Fe3+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原因是 。
(2)阴极区,电极上开始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后有固体析出,一段时间后固体溶解。写出上述现象对应的反应式 。
(3)若在实验室进行步骤Ⅲ,分离有机相和水相的主要实验仪器是 ;加入有机萃取剂的目的是 。
(4)步骤Ⅲ,向有机相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Cu2+得以再生的原理是 。
(5)步骤Ⅳ,若电解200mL0.5 mol/L的CuSO4溶液,生成铜3.2 g,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忽略电解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