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萜类化合物。关于下列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Y均属于芳香化合物 B. Z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C. X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Y的一氯代物有5 种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B. 2mol SO2与1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SO3分子数为2 NA
C. 10 mLpH=11的K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的数目为1.0×10-5NA
D. 17 g 甲基(-14CH3)中所含中子数为9 NA
碳循环(如图)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
B. 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D. 石油的年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尼龙-6(聚-6-氨基已酸)和尼龙-66(聚己二酸己二胺) 是两种常用的有机高分子纤维,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性能优良的合成纤维。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a.A是一种常见的酸性工业原料b. 
请回答以下问题:
(1)C与H中所含的官能团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3)合成路线中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是____(填写分子代号),与第②步的反应类型相同的反应步骤是___。
(4)合成尼龙-66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
(5)写出F的同分异构体中所有满足下列条件的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
a.能发生水解反应,且1mol该物质能与2mol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b.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c.核磁共振氢谱显示4组峰,氢原子个数比为1:1:2:6。
(6)因为分子结构中含有-NH2,这两种尼龙作为纺织材料时经常采用_____进行印染。(填“酸性染料“或“碱性染料”)
(7)结合上述合成路线,由已知化合物
设计路线合成
(其余小分子原料自选)。
已知元素A、B、C均为前三周期的元素,其中A、B同主族,B是其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C与A、B均不在同一周期,且与C同主族的某金属的氧化物具有两性。请回答:
(1)A、B、C 三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______ (填元素符号),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__。
(2)C元素的单质可与Cl2反应生成CCl3,该分子为_____结构,是_____(填“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与水反应剧烈产生“白烟”,其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A、B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X,写出X的电子式_______。
(4)A、C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Y(C2A6),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
(5)A、.B、C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Z(分子式为BCA4),该物质曾作为一种还原剂,这是由于A 的价态为__________。
(6)Z形成的晶体属于立方晶系,晶胞参数为apm,其晶体类型为______,晶胞如下图所示(图中A原子被省略),在此晶胞中,含有_____个B原子。晶胞密度表达式为____ g·cm-3 (用a和NA表示)。

某课题组为了深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设计以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步骤一:检验装置气密性后向B、C中各加入20mL图示液体。
步骤二 :打开A中活塞,反应进行10分钟后关闭活塞。
步骤三:用pH计分别测量B、C 试管中溶液的pH。
结合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 甲同学认为两瓶中pH大致相等,原因是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了酸性物质。该物质发生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 乙同学认为C瓶中pH可能更小,因为C中二氧化硫会像氧化硫化氢一样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pH计测定,B瓶中pH为2.13,C瓶中pH为1.05。为了解释该实验现象,该同学提出进行多次平行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测定结果如下:
| 第1次实验 | 第2次实验 | 第3 次实验 |
B 瓶中pH | 2.15 | 2.10 | 2. 17 |
C 瓶中pH | 1.10 | 1.12 | 1.09 |
实验发现: C瓶中溶液的酸性始终比B瓶中的酸性强。
(3) 通过仔细观察,C瓶中溶液从无色变成浅黄色同时出现黄色浑浊,继续通入气体溶液又逐渐变为无色。其中溶液变黄且出现浑浊的过程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为了检验产物,中间取出少许溶液加入______,溶液变蓝,证明乙同学判断正确;黄色溶液又逐渐变为无色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 最终结论:
①B瓶中溶液呈弱酸性是由于__________。
②C瓶中溶液呈强酸性是由于生成了_________,该过程中体现出二氧化硫哪些化学性质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