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探究NaHCO3的性质,部分实验报吿记录如下:
① 常温下,配制0.10 moI/L NaHCO3溶液,测其pH为8.4;
②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中性,滴加过程中只产生一种白色沉淀(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但无气体放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加入CaCl2促进了HCO3-的水解
C.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HCO3-+Ca2+=CaCO3↓+ H2CO3
D. 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Na+)+ 2c(Ca2+)=c(HCO3-)+2c(CO32-) +c(Cl-)、
已知:25 °C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常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H2SO3 | H2CO3 | CH3COOH | HClO |
Kl=1.54×10-2 | K1==4.30×10-7 | K=1.8×l0-5 | K = 2. 95×l0-8 |
K2=1.02×10-7 | K2=5.61×l0-11 |
A. 向漂白粉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可增强漂白性
B. 向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32-+SO2+H2O=2HCO3-+SO32-
C. 相同浓度的NaClO、Na2CO3、NaHCO 3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ClO>Na2CO 3>NaHCO3
D. 相同浓度的CH3COONa和NaClO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c(Na+)>c(ClO-)>c(CH3COO-)>c(OH-)>c(H+)
有一容积固定的密闭反应器,中间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导热的隔板将容器分成甲、乙两部分,分别发生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a(g)+b(g) 2c(g) ΔH1<0、乙: x(g)+3y(g)
2z(g) ΔH2>0
起初甲、乙均达到反应平衡后隔板位于正中间,然后进行相关操作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反应器恒温下,向乙中通入z气体,c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B. 在反应器恒温下,向甲中通入惰性气体,乙中x、y 的转化率增大
C. 在反应器绝热下,向乙中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
D. 在反应器绝热下,向甲中通入惰性气体,c 的物质的量不变
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O和1mol活性炭,发生反应:2NO(g)+C(s) N2(g)+CO2(g) △H = - 213.5kJ/mol,达到平衡的数据如下:
温度/℃ | n(活性炭)/mol | n(CO2)/mol |
T1 | 0.70 | —— |
T2 | —— | 0.2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信息可推知:T1<T2
B. 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9/16
C. T1℃时,若开始时反应物的用量均减小一半,平衡后NO 的转化率减小
D. T2℃时,若反应达平衡后再缩小容器的体积。c(N2)/c(NO)不变
塑化剂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增塑剂DCHP可由邻苯二甲酸酐与环己醇反应制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邻苯二甲酸酐的二氯代物有3种
B. DCHP的一氯代物有5种
C. 环己醇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D. 邻苯二甲酸酐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1表示常温下,将SO2气体通入溴水中,所得溶液pH的变化
B. 图2表示向NH4A1(SO4)2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沉淀总物质的量(n)随NaOH溶液体积(V)的变化
C. 图3表示T °C时,对于可逆反应:A(g)+B(g)2C(g) +D(g)ΔH>0,正、逆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关系
D. 图4表示常温下,几种难溶氢氧化物的饱和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与溶液PH的关系,则在pH = 7的溶液中,Fe3+、A13+、Fe2+能大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