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废水中含有的NH 在一定条件下可被O2氧化,反应过程如下:
在一定条件下可被O2氧化,反应过程如下:
①NH4+(aq)+3/2O2(g)=NO2-(aq)+2H+(aq)+H2O(l) ΔH = -273kJ/mol
②NO2-(aq)+1/2O2(g)=NO3-(aq) ΔH = -73kJ/mol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mol的NH3和1mol 的NH4+都有10×6.02×1023个电子
B. 室温下,0.1 mol/L HNO2溶液pH>1,则NaNO2溶液显碱性
C. NH4+(aq)+2O2(g)=NO3-(aq)+2H+(aq)+H2O(l) ΔH= -346kJ/mol
D. 在上述两次转化过程中,废水的酸性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弱
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常温下,将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的电导率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I表示Na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B. a、b、c三点溶液的pH:b>c>a
C. 将a、b两点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c(Na+)>c(CH3COO-)>c(OH-)>c(H+)
D. a点水电离出的n(H+)大于c点水电离出的n(H+)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利用电解质的浓度差构成“浓差电池”。当电解质中某离子的浓度越大时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图,甲池为3mol·L-1的AgNO3溶液,乙池为1mol·L-1的AgNO3溶液,A、B均为Ag电极。实验开始先闭合K2,断开K1,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将归零,此时可视为反应不再进行
B. 当电流计指针归零后,闭合K1,断开K2后,乙池溶液浓度上升
C. 当电流计指针归零后,闭合K1,断开K2后,乙中Ag电极质量增加
D. 实验开始先闭合K2,断开K1,此时NO3-向B电极移动
表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 的两种酸HX、HZ(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表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通过分析可得表格中a <7,b=7
B. 将上述的HZ溶液稀释100倍后pH比HX溶液的pH大
C. 由于Z元素的非金属性比Y强,所以Z氢化物的酸性较强
D. 0.1000 mol•L-1 Na2Y的水溶液中:c(Y2-) + c(HY-) + c(H2Y) = 0.1000 mol•L-1
某无色溶液中含有NH4+、K+、Al3+、SO42ˉ四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10 mL该溶液于试管中并滴加Ba(NO3)2溶液,加稀硝酸酸化后过滤得到0.03 mol白色沉淀;
(2)取10 mL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当沉淀增加到一定量后开始产生气体(必要时可加热),最后沉淀完全溶解。并且随NaOH溶液的加入,沉淀和气体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根据图所示数据计算实验中使用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B. 根据信息分析该溶液中焰色反应呈现紫色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C. 另取一定量该溶液滴加一定量的Ba(OH)2溶液,能使Al3+和SO42ˉ同时完全沉淀
D. NH4+、K+、Al3+、SO42ˉ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3
化学在古代与现代的科技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 
 | 
 | 
 | 
| 古代与现代的冶金均运用了相同的化学原理 | 古代与现代的火箭发射均利用了液体燃料 | 古代捣碎中药与现代中药纳米粉碎均是化学变化 | 古代风筝与现代热气球飞行均无需物质直接供给能量 | 
A. A B. B C. C D.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