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利用电解质的浓度差构成“浓差电池”。当电解质中某离子的浓度越大时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图,甲池为3mol·L-1的AgNO3溶液,乙池为1mol·L-1的AgNO3溶液,A、B均为Ag电极。实验开始先闭合K2,断开K1,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将归零,此时可视为反应不再进行
B. 当电流计指针归零后,闭合K1,断开K2后,乙池溶液浓度上升
C. 当电流计指针归零后,闭合K1,断开K2后,乙中Ag电极质量增加
D. 实验开始先闭合K2,断开K1,此时NO3-向B电极移动
表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 的两种酸HX、HZ(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表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通过分析可得表格中a <7,b=7
B. 将上述的HZ溶液稀释100倍后pH比HX溶液的pH大
C. 由于Z元素的非金属性比Y强,所以Z氢化物的酸性较强
D. 0.1000 mol•L-1 Na2Y的水溶液中:c(Y2-) + c(HY-) + c(H2Y) = 0.1000 mol•L-1
某无色溶液中含有NH4+、K+、Al3+、SO42ˉ四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10 mL该溶液于试管中并滴加Ba(NO3)2溶液,加稀硝酸酸化后过滤得到0.03 mol白色沉淀;
(2)取10 mL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当沉淀增加到一定量后开始产生气体(必要时可加热),最后沉淀完全溶解。并且随NaOH溶液的加入,沉淀和气体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根据图所示数据计算实验中使用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B. 根据信息分析该溶液中焰色反应呈现紫色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C. 另取一定量该溶液滴加一定量的Ba(OH)2溶液,能使Al3+和SO42ˉ同时完全沉淀
D. NH4+、K+、Al3+、SO42ˉ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3
化学在古代与现代的科技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 
 | 
 | 
 | 
| 古代与现代的冶金均运用了相同的化学原理 | 古代与现代的火箭发射均利用了液体燃料 | 古代捣碎中药与现代中药纳米粉碎均是化学变化 | 古代风筝与现代热气球飞行均无需物质直接供给能量 | 
A. A B. B C. C D. D
化学与生活、 生产、 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卤水点豆腐、明矾净水的原理都是破坏胶体的介稳性
B. 使用含有氯化钙的融雪剂会加速桥梁的腐蚀
C. “山东疫苗案”涉及疫苗未冷藏储运而失效, 这与蛋白质变性有关
D. 玛瑙、水晶、钻石、红宝石等装饰品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研究CO2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将CO2与焦炭作用生成CO,CO可用于炼铁、设计燃料电池等。
(1)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 ΔH 1 =+489 kJ/mol
C(石墨)+CO2(g)=2CO(g) ΔH 2 = +172 kJ/mol
写出Fe2O3和CO为原料冶炼铁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CO燃烧反应可设计成CO/O2燃料电池(以H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写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初中我们学过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某学生利用上述CO/O2燃料电池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框内部分未画出),实现了铜与稀硫酸的反应:Cu+H2SO4=H2↑+CuSO4(未注明反应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3)A是石墨棒,B是一种金属,该金属是________(填名称)。
(4)B应接电源的________极(填“通入CO”或“通入O2”)。
(5)写出该装置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C溶液为100mL饱和食盐水,A和B电极均为石墨棒,该学生连通电路,写出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当放出标况下112mL氢气时,该溶液的pH=_____________(室温下)。
(Ⅲ)将(Ⅱ)中装置改造成下图装置,可以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

(7)若X为铜,为减缓铁的腐蚀,开关K应置于______处。
(8)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M处,该电化学防护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