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利用它有杀菌消毒作用来清洗伤口。根据下列反应回答问题:
A.Na2O2+2HCl===2NaCl+H2O2
B.Ag2O+H2O2===2Ag+O2↑+H2O
C.2H2O2===2H2O+O2↑
D.3H2O2+Cr2(SO4)3+10KOH===2K2CrO4+3K2SO4+8H2O
(1)上述反应中,H2O2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H2O2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的反应是________。
(2)上述反应说明H2O2、Ag2O、K2CrO4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3)某酸性反应体系中发生的一个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六种微粒:O2、MnO4-、H2O、Mn2+、H2O2、H+。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了如下过程:H2O2→O2。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配平
②如果上述反应中有6.72L(标准状况)气体生成,转移的电子为_______mol。
(4) H2O2有时可作为矿业废液消毒剂,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如消除采矿业胶液中的氰化物(如KCN),经以下反应:KCN+H2O2+H2O===A+NH3↑,试指出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氧化剂、还原剂,工业上有多种方法制备H2O2。
(1)①研究表明,H2O2相当于二元弱酸,则它的一级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已知常温下1 L的H2O2相当于48.3 mol,其K1≈1.67×10-12。则该温度下H2O2中c(H+)约为__________,写出它与足量B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乙基蒽醌法是制备过氧化氢最常用的方法,其主要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写出此过程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空气阴极法制备H2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节能型制备方法,电解总方程式为3H2O+3O23H2O2+O3,则阳极上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也能与钾元素形成K2O、K2O2、KO2、KO3等氧化物,其中KO2是一种比Na2O2效率高的供氧剂,写出它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反应刚开始,仅有少量气泡产生;②反应片刻后,有大量气泡产生;③试管底部最终出现红褐色沉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仅发生一个反应 B.Fe3+能催化H2O2的分解
C.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不断减小 D.FeSO4与等物质的量的H2O2恰好反应
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IO-―→H2O+O2+I- 快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 B. 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活化能等于98 kJ·mol-1 D. v(H2O2)=v(H2O)=v(O2)
将190 g MgCl2溶于水配制成1 L溶液。
(1)该溶液中Mg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配制1 mol·L-1的MgCl2溶液500 mL,需该溶液的体积为______。
(3)向(2)中500 mL溶液中再通入一定量的HCl气体后,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1(假设溶液体积不变),则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通入HCl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______。
把18.0 mol·L-1的浓硫酸稀释成1.80 mol·L-1的稀硫酸100 mL,实验操作如下:
(1)请在下列操作步骤中填写有关的空格:
①用量筒量取____mL的18.0 mol·L-1的浓硫酸;
②将______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有少量______的烧杯中;
③将已冷却至室温的H2SO4溶液沿玻璃棒注入______mL的容量瓶中;
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并将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⑤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__mL处;
⑥改用______逐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平;
⑦盖好容量瓶塞,反复颠倒,摇匀;
⑧将配好的稀硫酸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2)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实验误差。下列情况对所配制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用“偏大”“偏小”“无影响”填写)
①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残留有少量的水______。
②摇匀后,发现溶液的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__。
(3)容量瓶上标有______(选填下列编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