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从某些植物树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含有下列主要成分: (1)B、C中互不相同官能团的名...

从某些植物树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含有下列主要成分:

(1)B、C中互不相同官能团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有关A、B、C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均能发生加聚反应                b.只有B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c.均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d.只有C能发生银镜反应

(3)A中苯环上的一卤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________

(4)0.5mol B与足量的溴水充分反应,消耗_______ mol单质溴,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5)己知: R1CH=CHR2R1COOH+R2COOH.

有机物C9H8O发生如下反应:

C9H8O

则C9H8O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6)写出A与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羟基 醛基 abd 3 2 加成 取代 【解析】(1)B、C中互不相同官能团的名称分别为羟基、醛基,(2)有关A、B、C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含有碳碳双键,均能发生加聚反应,故a正确;b、只有B上有酚羟基,故只有B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正确;c、B上有酚羟基,能与Na2CO3反应生成NaCO3,故C错误;d、只C有醛基,只有C能发生银镜反应,故d正确。(3)A中苯环上的一卤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3,如图的1、2、3,三个位置上的H被取代;(4)0.5mol B与足量的溴水充分反应,苯环上三个H,消耗1.5molBr2,侧链上双键消耗0.5molBr2,共消耗2mol单质溴,其反应类型为:取代、加成;(5)根据己知: R1CH=CHR2R1COOH+R2COOH.有机物C9H8O发生如下反应:C9H8O,C9H8O中有一个碳以碳碳双键与苯环相连,C9H8O的不饱和度为6,苯环为4,碳碳双键为1,余下的一个碳上还有一个不饱和键,为醛基,则C9H8O的结构简式为;(6)A与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实质上是不同的烯单体之间的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明确常见有机物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明确官能团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其中酚羟基与Na2CO3的反应是难点,要把握酸性H2CO3大于酚羟基,又大于HCO3―。(5)由有机物C9H8O发生如下反应:C9H8O,推导C9H8O的结构简式,从生成苯甲酸得C9H8O中有一个碳以碳碳双键与苯环相连,再求出C9H8O的不饱和度为6,苯环为4,碳碳双键为1,余下的一个碳上还有一个不饱和键,为醛基,从面确定C9H8O的结构简式为,也是本题的难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A、B、C、D、E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30)。A的基态原子2p能级有3个单电子;C的基态原子2p能级有1个单电子;E的内部各能层均排满,且有成单电子;D与E同周期,价电子数为2。则:

(1)写出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2)A的单质分子中键的个数为       

(3)A、B、C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4)B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是同族元素中最高的,原因是                    

(5)A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其中A原子的杂化类型是       

(6)C和D形成的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已知晶体的密度为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求晶胞边长a=           cm. (用、NA的计算式表示)

 

 

查看答案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氧化、吸附、絮凝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其制取如下:

己知:①2KOH +Cl2KCl+KClO+H2O(条件:温度较低)

②6KOH+3Cl2→5KCl+KClO3+3H2O (条件:温度较高)

2Fe(NO3)3+2KClO3+10KOH2K2FeO4+6KNO3+3KCl+5H2O

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

(1)高铁酸钾(K2FeO4)应在_______ (填“温度较高”或“温度较低”)情况下进行;

(2)0.1 mol/LKClO 溶液中 c (ClO-) +c (HClO)_______0.1 mol/L (填>、<、=)

(3)K2FeO4具有强氧化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配制KOH溶液时,是在每100 mL水中溶解56 gKOH固体(该溶液的密度为1.56g/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

(5)在“反应液Ⅰ”中加KOH固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A.与“反应液I”中过量的Cl2继续反应,生成更多的KClO

BKOH固体溶解时会放出较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

C.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反应物

D.使副产物KClO3转化为KClO

(6)从“反应液Ⅱ”中分离出K2FeO4后,会有副产品__________(写化学式),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具体说出其中一种物质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现用下图所示仪器(夹持装置已省略)及药品,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及气体产物成分。

已知:①NONO22OH2NO2H2O

气体液化的温度:NO221℃NO -152℃

1)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

A C                

2)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目的是:

                                      

3)在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确认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                       

装置E的作用是                                   

4)如果向D中通入过量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没有装置C,对实验结论造成的影响是           

5)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得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

14分)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能源,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在一定温度下的2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CO23mol H2,发生的反应为:CO2(g)3H2(g)CH3OH(g)H2O(g)△H=-akJ·mol1a0), 测得CO2(g)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CO2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2mol H2,同时生成0.4molH2O

D.反应中H2O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且保持不变

下列措施中能使增大的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升高温度         

B.恒温恒容下充入He(g)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恒温恒容再充入2 mol CO23 mol H2

计算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若改变条件         (填选项),可使K1

A.增大压强   B.增大反应物浓度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E.加入催化剂

2)某甲醇燃料电池原理如图1所示。

①M区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用上述电池做电源,用图2装置电解饱和食盐水(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则该电解反应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假设溶液体积为300mL,当溶液的pH值变为13时(在常温下测定),理论上消耗甲醇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3)有一种用CO2生产甲醇燃料的方法:

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H=-a kJ·mol1

CH3OH(g)CH3OH(l)          △H=-b kJ·mol1

2H2(g)O2(g)2H2O(g)        △H=-c kJ·mol1

H2O(g)H2O(l)                △H=-d kJ·mol1

则表示CH3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11.9 g由Mg、Al、Fe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合金质量减少了2.7 g。另取等质量的合金溶于过量稀硝酸中,生成了6.72 L NO标准状况下,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恰好使Mg2+、Al3+、Fe3+完全转化为沉淀,则沉淀的质量为   

A.22.1 g     B.27.2 g     C.30 g     D.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