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如图所示(B中冷却装置未画出),将氯气和空气(不参与反应)以体积比约1∶3混合通...

如图所示(B中冷却装置未画出),将氯气和空气(不参与反应)以体积比约13混合通入含水8%的碳酸钠中制备Cl2O,并用水吸收Cl2O制备次氯酸溶液。

已知:Cl2O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ClOCl2O的沸点为3.8℃,42℃以上分解为Cl2O2

(1)①实验中控制氯气与空气的体积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用多孔球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装置B中产生Cl2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B无冷却装置,进入C中的Cl2O会大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采用棕色圆底烧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次氯酸可被H2O2FeCl2等物质还原成Cl。测定C中所得次氯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方案:用_________量取20.00 mL次氯酸溶液于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的试剂:H2O2溶液、FeCl2溶液、AgNO3溶液。除常用仪器外须使用的仪器有:电子天平,真空干燥箱)

 

通过观察A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调节流速 增加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2Cl2+Na2CO3===Cl2O+2NaCl+CO2 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Cl2O会分解 HClO见光易分解 酸式滴定管或移液管 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质量 【解析】氯气通过A装置与空气形成1:3的混合气体通入B装置,在搅拌棒的作用下与含水8%的碳酸钠充分反应制备Cl2O,并用水吸收Cl2O制备次氯酸钠溶液,同时用碱石灰吸收含有Cl2O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据此分析解答。 (1)①氯气和空气按照体积比约1:3混合通入潮湿碳酸钠中,控制氯气与空气体积比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A中产生气泡的比例来调节气体的流速;②为了使氯气和原溶液充分接触完全反应,可以通过增加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并用搅拌棒搅拌等方法,因此使用多孔球泡的作用是增加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2)①装置B中,氯气本身既作为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到+1价的Cl2O,被还原到-1价的氯化钠,故化学方程式为2Cl2+Na2CO3=Cl2O+2NaCl+CO2;②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Cl2O会分解,故进入C中的Cl2O会大量减少;(3)装置C中使用棕色平底烧瓶,目的是可以避光,防止反应生成的HClO见光分解;(4)选择使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的次氯酸溶液,具体实验操作是,向20.00mL的次氯酸溶液里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洗涤,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沉淀,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的质量。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滴定原理应用与计算,根据题目给定的基本信息解题,理清整个制备的流程及操作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25时,pH=7的NH4Cl与NH3·H2O混合溶液:c(H+)= c(OH)= c(NH4++)=c(Cl)

B.0.1mol/LNa2S溶液:c(OH)=c(H+)+c(HS)+c(H2S)

C.25,pH=2HCOOHpH=12NaOH等体积混合:c(HCOO)+ c(H+)>c(Na+)+c(OH)

D.0.1mol/LNa2CO3溶液与0.1mol/L 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2c(CO32-)+2c(HCO3-)+2c(H2CO3)=3c(Na+)

 

查看答案

下列装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装置Ⅰ:可以用来验证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B. 装置Ⅱ:可以用来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C. 装置Ⅲ:先从①口进气收集满二氧化碳,再从②口进气,可收集NO气体

D. 装置Ⅳ:制备Fe(OH)2并能保证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

 

查看答案

有人设想以N2H2为反应物,以溶有A的稀盐酸为电解质溶液,制造出新型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通入N2的一极为负极

B. 通入H2的电极反应为:H2+2e=2H+

C. 物质ANH4Cl

D. 反应过程中左边区域溶液pH逐渐减小

 

查看答案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

SO2中混有SO3

B

NaAlO2溶液中持续通入气体Y

先出现白色沉淀,最终沉淀又溶解

Y可能是CO2气体

C

AgCl悬浊液中滴入少量Na2S溶液

沉淀变黑色

Ksp(Ag2S)>Ksp(AgCl)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

I3I2+I-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与Y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X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内层电子数,X、Y、Z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W的单质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W)>r(X)>r(Y)>r(Z)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C. W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稳定

D. WX2与ZY2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