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将6.5g锌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得到80mL混合溶液。试计算(写出计算过...

6.5g锌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得到80mL混合溶液。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反应完全后,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多少L

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⑴2.24L ; ⑵1.25 mol·L-1 【解析】 试题分析:(1)6.5gZn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Zn + H2SO4=ZnSO4+H2↑,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0.1mol×22.4L/mol=2.24L,故答案为:2.24L;] (2)根据Zn元素可知生成的n(ZnSO4)=0.1mol,故Z所得溶液中Zn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5mol/L,故答案为:1.25mol/L。 考点:考查了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相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室需要2.0 mol·L-1NaOH溶液90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NaOH溶液时使用的仪器除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等。

(2)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其质量为          g

(3)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加水至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溶液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

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4)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如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会使配制出的NaOH溶液浓度         (偏高偏低不变”);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         2.0 mol·L-1(大于小于等于”)

 

查看答案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利用该装置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圆底烧瓶内加入二氧化锰,x中加入浓盐酸。

(1)仪器x的名称是           D处可以选用下列装置中的           (填写编号)

 

a                b               c                 d

(2)圆底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B中的试剂为                ,作用                 

(4)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高效安全消毒剂,而且与Cl2相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有机氯代物。制备ClO2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方法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 NaClO3 + H2O2 + H2SO42 ClO2↑+ O2↑+Na2SO4 + 2 H2O

(1)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若反应中有0.1mol电子转移,则产生的Cl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2)用双线桥法在下面的反应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2 NaClO3 + H2O2 + H2SO42 ClO2↑+ O2↑+ Na2SO4 + 2 H2O(3)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查看答案

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它三种不同:

AMgONa2OCO2CuO

BHClH2OH2SO4HNO3

CNaOHNa2CO3KOHCu(OH)2

(1)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A           B              C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写出生成该新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不是”)

 

查看答案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饱和食盐水            

(2)钠与水反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