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用含有Al2O3、SiO2和少量FeO•xFe2O3的铝灰制备Al2(SO4)3...

用含有Al2O3、SiO2和少量FeO•xFe2O3的铝灰制备Al2(SO43•18H2O,工艺流程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Ⅰ.向铝灰中加入过量稀H2SO4,过滤;

Ⅱ.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MnO4溶液,调节溶液的pH约为3;

Ⅲ.加热,产生大量棕色沉淀,静置,上层溶液呈紫红色;

Ⅳ.加入MnSO4至紫红色消失,过滤;

Ⅴ.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分离得到产品.

(1)步骤Ⅰ中过滤所得滤渣主要成分为:      ,H2SO4溶解Al2O3的离子方程式为:     

(2)步骤Ⅱ中加入KMnO4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已知: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Al(OH)3

Fe(OH)2

Fe(OH)3

开始沉淀时

3.4

6.3

1.5

完全沉淀时

4.7

8.3

2.8

注: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均为0.1mol•L﹣1

①根据表中数据解释步骤Ⅱ的目的:     

②当Al3+开始沉淀时,Fe3+的浓度约为:     

(4)已知:一定条件下,MnO4可与Mn2+反应生成MnO2

①向Ⅲ的沉淀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能说明沉淀中存在MnO2的现象是:     

②步骤Ⅳ中加入MnSO4的目的是:     

(5)步骤Ⅴ中“一系列操作”是           

 

(1)SiO2;Al2O3+6H+=2Al3++3H2O; (2)MnO4﹣+5Fe2++8H+=5Fe3++Mn2++4H2O; (3)①pH约为3时,Fe2+和Al3+不能形成沉淀,将Fe2+氧化为Fe3+,可使铁完全沉淀; ②10﹣6.7 mol•L﹣1; (4)①生成黄绿色气体; ②除去过量的MnO4﹣; (5)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试题分析:(1)Al2O3、FeO•xFe2O3能与硫酸反应,而SiO2不与硫酸反应,硫酸溶解氧化铝生成硫酸铝和水; (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结合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产物和反应物,据此书写离子方程式; (3)①铁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溶液pH为1.5~2.8,铝离子开始沉淀pH为3.4,亚铁离子开始沉淀的溶液pH大于铝离子完全沉淀pH,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MnO4溶液,目的是氧化亚铁离子为三价铁离子,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所以调节溶液的pH约为3,可以使铁离子全部沉淀,铝离子不沉淀分离; ②浓度为0.1mol•L﹣1的Fe3+开始沉淀时,溶液pH为1.5,所以Ksp[Fe(OH)3]=0.1×(10﹣14+1.5)3=1×10﹣38.5,当Al3+开始沉淀时,溶液pH为3.4,据此计算Fe3+的浓度; (4)①向Ⅲ的沉淀中加入浓HCl并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 ②MnO4﹣可与Mn2+反应生成MnO2,过滤除去,所以可以利用MnSO4的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把过量高锰酸根离子除去; (5)从溶液中获得Al2(SO4)3•18H2O晶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 【解析】 (1)Al2O3、FeO•xFe2O3能与硫酸反应,而SiO2不与硫酸反应,步骤Ⅰ过滤得到沉淀的主要成分为:SiO2,硫酸溶解氧化铝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 故答案为:SiO2;Al2O3+6H+=2Al3++3H2O; (2)高锰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被还原为锰离子,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4﹣+5Fe2++8H+=5Fe3++Mn2++4H2O, 故答案为:MnO4﹣+5Fe2++8H+=5Fe3++Mn2++4H2O; (3)①铁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溶液pH为1.5~2.8,铝离子开始沉淀pH为3.4,亚铁离子开始沉淀的溶液pH大于铝离子完全沉淀pH,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MnO4溶液,目的是氧化亚铁离子为三价铁离子,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所以调节溶液的pH约为3,可以使铁离子全部沉淀,铝离子不沉淀分离,步骤II的目的:pH约为3时,Fe2+和Al3+不能形成沉淀,将Fe2+氧化为Fe3+,可使铁完全沉淀, 故答案为:pH约为3时,Fe2+和Al3+不能形成沉淀,将Fe2+氧化为Fe3+,可使铁完全沉淀; ②浓度为0.1mol•L﹣1的Fe3+开始沉淀时,溶液pH为1.5,所以Ksp[Fe(OH)3]=0.1×(10﹣14+1.5)3=1×10﹣38.5,当Al3+开始沉淀时,溶液pH为3.4,即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1×10﹣14+3.4 mol•L﹣1=1×10﹣10.6 mol•L﹣1,所以Fe3+的浓度为=10﹣6.7 mol•L﹣1, 故答案为:10﹣6.7 mol•L﹣1; (4)①向Ⅲ的沉淀中加入浓HCl并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生成的氯气是黄绿色气体,能说明沉淀中存在MnO2, 故答案为:生成黄绿色气体; ②MnO4﹣可与Mn2+反应生成MnO2,过滤除去,所以可以利用MnSO4的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把过量高锰酸根离子除去, 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MnO4﹣; (5)从溶液中获得Al2(SO4)3•18H2O晶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为:4NH3(g)+5O2(g)4NO(g)+6H2O(l)△H

(1)已知氢气的燃烧热为△H=﹣285.8kJ/mol.

N2(g)+3H2(g)═2NH3(g)△H=﹣92.4kJ/mol;

N2(g)+O2(g)═2NO(g)△H=+180.6kJ/mol.

则上述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的△H=     

(2)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如表:

浓度

c(NH3)(mol/L)

c(O2)(mol/L)

c(NO)(mol/L)

起始

0.8

1.6

0

第2min

0.6

a

0.2

第4min

0.3

0.975

0.5

第6min

0.3

0.975

0.5

第8min

0.7

1.475

0.1

①反应在第2min到第4min时,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反应在第6min时改变了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减小压强    D.增加O2的浓度

③下列说法中能说明4NH3(g)+5O2(g)4NO(g)+6H2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O的同时,生成n mol NH3

B.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C.百分含量w(NH3)=w(NO)

D.反应速率v(NH3):v(O2):v(NO):v(H2O)=4:5:4:6

E.若在恒温恒压下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某研究所组装的CH2=CH2﹣O2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①该电池工作时,b口通入的物质为     

②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③以此电池作电源,在实验室中模拟铝制品表面“钝化”处理(装置如图2所示)的过程中,发现阳极周围变浑浊并有气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用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5℃时,0.1mol•L﹣1的三种溶液的pH关系为:pH(Na2CO3)>pH(NaHCO3)>pH(CH3COONa)

B.25℃时,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c(H+)相等

C.25℃时,BaCO3在纯水中的KSP比在Na2CO3溶液中的KSP

D.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中,一定有c(Na+)+c(H+)=c(OH)+c(HCO3)+2c(CO32﹣

 

查看答案

金属Cu和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NO、NO2、N2O4,生成的气体恰好与11.2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用水吸收全部转化成浓HNO3,然后与过量的碳在加热时反应,所产生的CO2的量(  )

A.小于0.5 mol        B.等于0.5 mol        C.大于0.5mol        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

某溶液中可能存在Br、CO32﹣、SO32﹣、Al3+、I、Mg2+、Na+等七种离子中的几种.现取该溶液进行实验,有如下实验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①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变橙色,且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②向所得橙色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③向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色.

A.Mg2+、Na+、CO32﹣、I        B.Al3+、Na+、SO32﹣、I

C.Al3+、Mg2+、SO32﹣、I        D.Al3+、CO32﹣、Br、SO32﹣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Fe+4H++NO3═Fe3++NO↑+2H2O

B.NH4HCO3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加热:NH4++HCO3+2OHNH3Ÿ↑+CO32﹣+2H2O

C.碳酸氢钠溶液水解的离子方程式:HCO3+H2OCO32﹣+H3O+

D.Fe(OH)3溶于氢碘酸中:Fe(OH)3+3H+═Fe3++3H2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