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

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苛性钾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是0.09mol   

B.ClO3的生成是由于氯气的量的多少引起的

C.在酸性条件下ClO和ClO3可生成Cl2     

D.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mol

 

D 【解析】 试题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氯化钾和氯酸钾,根据图象知n(ClO-)=0.06mol,n(ClO3-)=0.03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的氯离子n(Cl-)=0.06mol×(1-0)+0.03mol×(5-0)=0.21mol,故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1mo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K+)= n(Cl-)+ n(ClO-)+ n(ClO3-)=0.21mol+0.06mol+0.03mol=0.3mol。A.通过以上分析知,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0.3mol,故A错误;B.根据图象知,氯气和氢氧化钾先生成次氯酸钾,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氯气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酸钾,所以氯酸根离子的生成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故B错误;C.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因此两者反应不可能生成Cl2,故C错误;D.根据图象知n(ClO-)=0.06mol,n(ClO3-)=0.03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的氯离子n(Cl-)=0.06mol×(1-0)+0.03mol×(5-0)=0.21mol,故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1mol,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名师点睛】图像题,就是将变化过程中的某些量的变化以曲线、直线的形式表示的习题,这类题目具有形象直观、简明清晰、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图像题;从形式上来看,有单线图像题、多线图像题。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1)看清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理解图示化学曲线的意义; (2)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突破口在于抓住图像中关键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原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7gMnO2与40mL 10mol/L的浓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氯气分子数为0.1NA

B.0.1molM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5NA

D.1L0.1mol·L-1Na2CO3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0.1NA

 

查看答案

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新型电子材料,它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产物有:HF、NO和HNO3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F3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NF3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因此NF3在空气中泄漏时不易被察觉

C.一旦NF3泄漏,可以用NaOH溶液喷淋的方法减少空气污染

D.若生成0.2 mol HNO3,则转移0.2 mol电子

 

查看答案

已知反应:AgF+Cl2+H2O→AgCl+AgClO3+HF+O2(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ClO3是氧化产物                       

B.方程式的计量数依次为:10,5,5,9,1,10,1

C.反应转移4mole-时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 O2   

D.被还原的氯原子与被氧化的氯原子质量比为9︰1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化合物分别与足量的浓溴水、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消耗Br2和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

B.等质量的乙醇、乙烯、甲烷分别充分燃烧,所耗用氧气的量依次减少

C.聚乳酸( )是由单体之间通过加聚反应合成的

D.实验证实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该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有机化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硬脂酸钠溶液中的甘油方法是:往溶液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分液

B.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如图),分子式是C15H20O5

C.有机物可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聚合反应

D.右图所示的有机物分子式为C14H12O2,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