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时,常会看到烧瓶中液体变黑,制得的乙烯中混有CO2、...

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时,常会看到烧瓶中液体变黑,制得的乙烯中混有CO2、SO2等杂质。某课外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证明乙烯中混有CO2、SO2并验证乙烯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装置A是乙烯的发生装置。图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SO2,可将混合合气体直接通入__________(填代号,下同)装置;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CH2=CH2,可将混合气体先通入B装置,然后通入__________装置。

(3)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1)温度计水银球部分没有插入液面以下;防暴沸 (2)C CD(或CF或CG) (3)CH3CH2OHCH2=CH2↑+H2O 【解析】 试题分析:(1)装置A是乙烯的发生装置,需要把液体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所以图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把温度计液泡插到液体中,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暴沸。 (2)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SO2,可将混合合气体直接通入品红溶液的装置;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CH2=CH2,可将混合气体先通入B装置除去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然后通入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乙烯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再通入高锰酸钾溶液。 (3)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CH2=CH2↑+H2O。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实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按分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可推断满分5 manfen5.com有如下性质

a.该有机物滴入溴水后生成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b.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

2)某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

满分5 manfen5.com

a.写出其分子式____________

b.分子中有______种双键。

 

查看答案

(1)在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CH3CH2CH2Cl中滴加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确定一种从煤中提取的液态烃X的结构,对其进行探究。

满分5 manfen5.com

步骤一:这种碳氢化合物蒸气通过热的氧化铜(催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用装有无水氯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吸收管完全吸收。2.12 g有机物X的蒸气氧化产生7.04 g二氧化碳和1.80 g水。

步骤二:通过仪器分析得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步骤三:用核磁共振仪测出X的1H核磁共振谱有2个峰,其面积之比为2∶3。如图Ⅰ。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步骤四: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得X分子的红外光谱如图Ⅱ。

试填空:

(1)X的分子式为________;X的习惯命名为           

(2)步骤二中的仪器分析方法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由4个碳原子结合成的6种有机物(氢原子没有画出)。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有机物(a)的系统命名法的名称__________。

(2)有机物(a)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试写出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

(3)上述有机物中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 (填代号).

(4)任写一种与(e)互为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5)上述有机物中不能与溴水反应但能使其褪色的有__________(填代号)。

(6) (a) (b) (c)三种物质中,4个碳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的有________ (填代号)。

 

查看答案

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中分别加入足量金属钠,产生等体积的氢气(相同条件下),则上述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321        B111          C123       D632

 

查看答案

为了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有关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的选择均正确的是(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溴苯(溴)

分液

B

苯(甲苯)

CCl4

分液

C

乙炔(硫化氢)

NaOH溶液

洗气

D

甲烷(乙烯)

KMnO4酸性溶液

洗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