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将不同量的H2O(气) 和CO 气体分别通入到一体积为l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

将不同量的H2O(气) 和CO 气体分别通入到一体积为l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H2O(g)+CO(g)满分5 manfen5.comCO2(g)+H2(g);得到以下三组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

温度

起始量

平衡量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H2O

CO

 

H2

CO

1

650℃

1 mol

2 mol

0.8 mol

1.2 mol

5 min

2

900℃

0.5 mol

1 mol

0.2 mol

0.8 mol

3 min

3

900℃

a

b

c

d

t

(1)①由以上数据,实验1中以v( CO2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②该反应在650℃时平衡常数数值为         ,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填“吸”或“放”)热反应.

③若实验3要达到与实验2相同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相等),且t<3min,则a、b 应满足的关系是                      

(2)如图1、2 表示上述反应在时刻t1达到平衡,在时刻t2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①图1中时刻t2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写2条)

②图2中时刻t2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写2条)

(3)在850℃时,其平衡常数K=1,850℃时在该容器中同时充人1.0mol CO,3.0mol H2O,1.0mol CO2,5.0mol H2,此时反应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               

 

(1)①0.16mol/(L•min)②2.67;吸;③b=2a,a>0.5(或使用催化剂).(2)①加入催化剂或缩小容器体积②通H2O(g)或降温或减小H2浓度(3)逆反应,0.8mol 【解析】(1)①根据方程式可知v(CO)=v(CO2),则v(CO2)=v(CO)==0.16mol/(L•min),故答案为:0.16mol/(L•min); ②H2O(g)+CO(g)CO2(g)+H2(g) 初始 1mol/L 2mol/L 0 0 转化 0.8mol/L 0.8mol/l 0.8mol/l 0.8mol/l 平衡 0.2mol/L 1.2mol/L 0.8mol/l 0.8mol/l 根据K=计算可得该反应在650℃时平衡常数数值为K===2.67,实验1中CO的转化率为 ×100%=40%,实验2中CO的转化率为 ×100%=20%,则实验1的转化率大于实验2,则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放热,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③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实验2相似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相等),为等效平衡,满足CO(g)与H2O(g)的物质的量为1:2,即a:b=1:2,b=2a,由于到达平衡时间t<3min,所以速率较实验2快,故a>0.5(或使用催化剂). (2)①图1中,t2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同等程度增大,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即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相同,所以外界条件的改变为加入催化剂或缩小容器体积,故答案为:加入催化剂或缩小容器体积; ②图2中时刻t2CO2浓度增大,CO浓度减小,即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又由于在t2时,二者浓度不变,即压强不变,或者说,不是因为压强变化而导致平衡的移动,只能为温度的影响,或为H2O(g)或H2浓度的影响,所以条件为通H2O(g)或降温或减小H2浓度,故答案为:通H2O(g)或降温或减小H2浓度. (3)设反应时转化了CO2xmol/L H2O(g)+CO(g)CO2(g)+H2(g) 初始 (mol/L) 3 1 1 5 转化 (mol/L) x x x x 平衡 (mol/L) 3+x 1+x 1﹣x 5﹣x Qc===>K,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根据K==1,可解得x=0.2,所以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L﹣0.2mol/L)×1L=0.8mol,故答案为:逆反应,0.8mo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运用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和反应的热效应和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等,有一定的综合性,中等难度,解题时要注意灵活运用三段式进行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数据:

温度/℃

25

t1

t2

水的离子积常数

1×10﹣14

α

1×10﹣1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25<t1<t2,则α         1×10﹣14(填“>”“<”或“=”),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2)25℃下,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 mol•L﹣1,取该溶液1mL,加水稀释至1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Na+):c(OH)=            

(3)t2℃下,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 L与pH=1的稀硫酸V2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叙述写出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满分5 manfen5.com

(1)已知16g固体硫完全燃烧时放出148.4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如图是SO2生成SO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拆开1mol H﹣H键、1mol N﹣H键、1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的反应热△H为            ,1mol H2完全反应生成NH3所放出的热量为             

 

查看答案

Ⅰ、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为什么要用酒精处理后再焊接?试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Ⅱ、已知化合物A是一种酯,它的分子式为C5H10O2.且A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B、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名称是              ,D的结构简式是                

(2)请写出反应②、④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X、Y、Z、W、J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相关信息

X

X的基态原子核外3个能级上有电子,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

Y

M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

Z

Z和Y同周期,Z的电负性大于Y

W

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63,中子数为34

J

J的气态氢化物与J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反应生成一种盐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       

(2)元素Y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3)元素Z的原子最外层共有             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4)W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W的基态原子核外价电子排布图是         

(5)元素Y与元素Z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a.常温下,Y的单质与Z的单质状态不同

b.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不同

c.Z的电负性大于Y

d.Z的氢化物比Y的氢化物稳定

e.在反应中,Y原子得电子数比Z原子得电子数多

f.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

(6)Y、Z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             (用化学式表示).比较下列物质的酸性强弱:HZO         HZO3         HZO4

(7)J的气态氢化物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与该原子形成的单质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常见分子的分子式为           

 

查看答案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3A(g)+B(g)满分5 manfen5.comxC(g)+D(s),向甲中通入6mol A和2mol B,向乙中通入1.5mol A、0.5mol B、3mol C和2mol D,反应一段时间后都达到平衡,此时测得甲、乙两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都为2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x=4

B.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C.平衡时甲中A的体积分数为40%

D.若平衡时两容器中的压强不相等,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为8:5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