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在100mL 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0.6...

100mL HNO3H2SO4的混合溶液中,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0.6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值为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 0.225mol/L    B 0.30mol/L   C 0.36mol/L    D 0.45mol/L

 

C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3Cu2++2NO(g)+4H2O,铜足量,由上述反应方程式可知,NO3-和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氢离子与硝酸根恰好反应,生成的铜离子物质的量最大,设HNO3、H2SO4各为x、ymol,则n(NO3-):n(H+)=x:(x+2y)=1:4,x+y=0.6×0.1,联立解得x=0.024mol、y=0.036mol,由方程式可知,生成铜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24mol×=0.036mol,故铜离子的最大浓度为=0.36mol/L,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化合物的有关计算,确定NO3-和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时生成的铜离子浓度最大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利用离子方程式进行解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CH3+碳正离子中含有质子数为8NA

B.标准状况下,22.4L溴单质所含原子数目为2NA

C.密闭容器盛有0.1molN20.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D.常温常压下,100mLlmolL﹣l盐酸与4.6g钠反应生成H2分子数目为0.1NA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A

加热放在坩埚中的小块钠

钠先熔化成光亮的小球,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B

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C

FeCl2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很快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D

在空气中久置的铝条放入NaOH溶液中

立刻产生大量无色气泡,铝条逐渐变细,铝条逐渐发热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

B.金属冶炼通常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C.陶瓷、水泥和光导纤维均属于硅酸盐材料

D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

 

查看答案

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下图:

满分5 manfen5.com

已知: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Cl=CoCl2+H2

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上述新工艺中,用“盐酸”代替原工艺中“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钴废料,其主要优点为                  

加入过氧化氢的作用是                     

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a,a的范围是                  

操作Ⅰ包含3个基本实验操作,它们是                 和过滤。

为测定产品中CoCl2·6H2O含量,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并将沉淀烘干后称量其质量。通过计算发现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

已知NaHSO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3-+ H2O 满分5 manfen5.com H2SO3 + OH-  

HSO3- 满分5 manfen5.com H+ + SO32-  

向0.05mol·L-1的NaHSO3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金属Na,平衡左移,平衡右移,溶液中c(HSO3-)增大

B.加入少量NaOH溶液,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的值均增大

C.加入少量Na2SO3固体,则

D.加入氨水至中性,则2c(Na+) = c(S满分5 manfen5.com)>c(H+) = c(OH-)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