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

“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的方法,连续产出了高热值的煤炭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CO和H2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生产煤炭气的反应之一是:C (s)+H2O (g) 满分5 manfen5.com CO(g)+H2(g)  ΔH = +131.4 kJ/mol

(1)在容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5 min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了0.12 g/L,用H2O表示0 ~ 5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上述反应在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描述正确的是             

A.CO的含量保持不变

B.v(H2O)= v(H2)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若上述反应在t0时刻达到平衡(如右图),在t1时刻改变某一条件,请在右图中继续画出t1时刻之后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满分5 manfen5.com

①缩小容器体积,t2时到达平衡(用实线表示);

②t3时平衡常数K值变大,t4到达平衡(用虚线表示)。

(4)在一定条件下用CO和H2可以制得甲醇,CH3OH和CO的燃烧热为别725.8 kJ/mol283.0 kJ/mol,水的摩尔蒸发焓为44.0 kJ/mol,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5)如下图所示,以甲醇燃料电池作为电源实现下列电解过程。乙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当甲池中增重16 g时,丙池中理论上产生沉淀质量的最大值为            g。

满分5 manfen5.com

 

 

(1)0.002 mol ∕ L·min (2)ABC (3)如图: (4)CH3OH (l)+O2 (g) =CO (g)+2H2O (g) ΔH=-354.8 kJ ∕ mol (5)2Cu2++2H2O2Cu+O2+4H+ 34.8 【解析】 试题分析:(1)5min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了0.12g/L,因此气体的质量增加了0.12g/L×3L=0.36g,根据方程式可知: C(s)+H2O(g)CO(g)+H2(g) 增加m 1mol 12g 0.03mol 0.36g 所以消耗水蒸气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3mol÷3L=0.01mol/L,因此用H2O表示0~5miin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mol/L÷5min=0.002mol/(L·min)。 (2)A.CO的含量保持不变,在恒容容器中,CO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B.水和氢气前的系数都是1,则v正(H2O)= v正(H2)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C.C(s)+H2O(g)CO(g)+H2(g),根据M=m÷n,C是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项正确;答案选ABC。 (3)①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正方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到锌平衡,因此曲线可以表示为 。 ②t3时平衡常数K值变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方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然后逐渐减小到新平衡状态,所以曲线可以表示为 。 (4)根据燃烧热的定义,CH3OH和CO的燃烧热为别725.8 kJ/mol ,283.0 kJ/mol,水的摩尔蒸发焓为44.0 kJ/mol,则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H3OH(g)+3/2O2(g)=CO2(g)+2H2O(l) ΔH =-—725.8 kJ/mol;②CO(g)+1/2O2(g)=CO2(g) H= —283.0 kJ/mol;③H2O(l)=H2O(g) ΔH =-+ 44.0kJ/mol;根据盖斯定律,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气态水的ΔH =①—②+③×2=-725.8+283.0+44×2=-354.8 kJ/mol,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 (l)+O2 (g) =CO (g)+2H2O (g) ΔH=-354.8 kJ/mol。 (5)甲醇燃料电池中,通入甲醇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其它两池是电解质,与氧气相连的电极是阳极,乙池中阳极是石墨,属于惰性电极,则乙池是电解硫酸铜溶液,电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2H2O2Cu+O2+4H+;甲池的电池反应为CH3OH(g)+3/2O2+2KOH(g)=K2CO3(g)+3H2O,当甲池中增重16g时,反应掉的甲醇为16g÷80g/mol=0.2mol,通入甲醇的电极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CO32-+6H2O,丙池的电池反应为MgCl2+2H2OMg(OH)2↓+H2↑+Cl2↑转移2e-,因为甲醇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放电为1.2mol,则丙池中生成沉淀为0.6mol,质量为0.6mol×58g/mol=34.8g。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影响平衡的因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等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影响平衡的因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等知识。电解池中方程式书写应注意: (1)书写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时,要以实际放电的离子表示,但书写总电解反应方程式时,弱电解质要写成分子式。 (2)阴极不管是什么材料,电极本身都不反应,一定是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的阳离子放电。 (3)要确保两极电子转移数目相同,且注明条件“电解”。 (4)电解水溶液时,应注意放电顺序中H+、OH-之后的离子一般不参与放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已知A为一种盐,C、D、F、N、O为无色气体,E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N、

H、L为高中常见的单质,I为常见无氧强酸,M的焰色反应为紫色,反应常用于气体F的检验。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D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将等体积、等浓度的G和F的溶液混合,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4)检验J中阳离子的实验方法为                             

(5)已知B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2﹪,且A分解产生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B):n(C):

n(D):n(E):n(F)=1:2:2:1:2,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银铜合金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已知:①铝元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与溶液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②室温时,Cu(OH)2的溶度积Ksp=2.0×10-20。(满分5 manfen5.com)

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 ℃和8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精炼银时,粗银做          极(填“阴”或“阳”),阴极电极反应为           

(2)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使溶液的pH范围在            ,若控制不当,使NaOH过量可能会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煅烧过程中发生多步反应,写出最终生成CuAl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4%,理论上1.0 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CuAlO2,至少需要1.0 mol·L-1的Al2(SO4)3溶液                L。

 

查看答案

在含有0.06 mol Cl0.07 mol SO42 及一定量Mg2+和Al3+的混合溶液中,滴入2 mol/L NaOH溶液产生沉淀情况如图。若反应前Al3+的物质的量为a mol,Al3+的物质的量与混合溶液中离子总物质的量的比值为x(不考虑Mg2+Al3+水解及水的电离)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a的取值范围是0<a<1/15

B.图中m的取值范围5.2~5.8

CA、B两点横坐标的数值均随x变化而变化

D.若B点横坐标数值为120 ,则a=0.04

 

查看答案

已知:将Cl2通入适量NaOH溶液,产物中可能有NaClNaClONaClO3,且满分5 manfen5.com的值仅与温度高低有关。当n(NaOH)=6a mol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的范围:3a mol≤n≤5a mol

B.改变温度,产物中NaCl的最小理论产量为4a mol

C.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3a mol

D.某温度下,若反应后满分5 manfen5.com=6,则溶液中满分5 manfen5.com=6

 

查看答案

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图中甲池为原电池装置,Cu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B.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NO3-    的浓度不变

C.若甲池中Ag电极质量增加5.4 g时,乙池某电极析出1.6 g金属,则乙中的某盐溶液可能是AgNO3溶液

D.若用铜制U形物代替“盐桥”,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U形物称量,质量会减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