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3mol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后,测得CO2为0.75mol,再通入6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A.1.2mol B.1.5mol C.1.8mol D. 2.1mol
250℃和1.01×105Pa时,反应 2N2O5(g)=4NO2(g)+O2(g);△H=+56.76kJ•mol﹣1,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放热反应 B.是吸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焓变效应
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合成氨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C.反应CO(g)+NO2(g)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下面四个选项是四位同学在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后,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所发表的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提高原料的转化率
B.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C.化学平衡理论可指导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D.正确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都可提高化工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加碘盐,就是在精盐中添加一定量的KIO3进去。某研究小组为了检测某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 在溶液中 KIO3+5KI+3H2SO4=3I2+3H2O+3K2SO4
(1)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该反应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0.2mol KIO3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__________mol
(2)实验结束后分离I2和K2SO4溶液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
A.CCl4 B.酒精 C.Na2SO4溶液 D.食盐水
所用的分离方法是 ,所用主要玻璃仪器是
(3)上面实验中用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若配制1 mol/L的稀硫酸溶液480mL,需用18mol/L浓H2SO4 mL,配制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填序号) .
A 100mL量筒 B 托盘天平
C 玻璃棒 D 100mL容量瓶
E 50mL 量筒 F 胶头滴管 G 烧杯 H 500mL容量瓶
(4)下面操作造成所配稀硫酸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溶解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
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
D.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洗涤量筒并把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E.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