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4分)红磷P(S)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14分红磷PS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还有0.60molPCl5,其分解率α1为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ΔH3=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ΔH4          等于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            

 

(1)P(s)+3/2Cl2(g)═PCl3(g);△H=-306 kJ/mol (2)PCl5(g)=PCl3(g)+Cl2(g) △H=+93 kJ/mol 25%;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kJ•mol-1,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 【解析】 试题分析:(1)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判断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成对应的比例关系,根据图示P(s)+Cl2(g)→PCl3(g),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H=-306 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P(s)+3/2Cl2(g)═PCl3(g)△H=-306 kJ/mol; (2)△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Cl2(g)+PCl3(g)=PCl5(g),中间产物的总能量大于最终产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 PCl5(g)=PCl3(g)+Cl2(g)是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PCl5(g)=PCl3(g)+Cl2(g) △H=+93 kJ/mol, PCl5分解率α1=(0.8mol-0.6mol)/0.8mol×100%=25%,PCl5(g)=PCl3(g)+Cl2(g)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增大,α2 >α1 ; (3)Cl2(g)+PCl3(g)=PCl5(g),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降温有利于PCl5(g)的生成; (4)根据盖斯定律,P和Cl2分两步反应和一步反应生成PCl5的△H应该是相等的,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PCl5的热化学方程式: P(s)+3/2Cl2(g)=PCl3(g);△H1=-306 kJ/mol, Cl2(g)+PCl3(g)=PCl5(g);△H2=-93 kJ/mol;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3=-306 kJ/mol+(-93 kJ/mol)=-399 kJ/mol,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结合水解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可得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Cl5+4H2O=H3PO4+5HCl。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计算、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反应热的计算等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科学家从化肥厂生产的NH42SO4中检出组成为N4H4SO42的物质,经测定,该物质易溶于水,在水中以SO42-和N4H44+两种离子形式存在,植物的根系易吸收N4H44+,但它遇到碱时,会生成一种形似白磷的N4分子,N4分子不能被植物吸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4和N2的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同种单质      B.同位素       C.同分异构体      D.同素异形体

(2)N4H4(SO42          (填“能”或“不能”)和草木灰混合施用。

(3)已知断裂1mol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   N放出942kJ。写出N4气体转变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                      

4已知白磷、NH4+、N4H44+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面体,NH4+的结构式为满分5 manfen5.com,白磷P4的结构式为满分5 manfen5.com,请画出N4H44+的结构式             

(5)已知液氨中存在着平衡2NH3满分5 manfen5.comNH4++NH2。科学家在液氨中加入氢氧化铯(CsOH)和特殊的吸水剂,使液氨中的NH4+生成N4分子和另一种单质气体,请写出液氨与氢氧化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10分)(1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热量649.5 中kJ,其热化学方程为                  

又已知:H2Ol=H2OgΔH=+44.0kJ/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恒温、恒压1.01×105Pa下,将2.0molSO2与amolO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满分5 manfen5.com2SO3g;ΔH<0

(2)T1下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n(SO3)=1.3mol,n(O2)=3.0mol,则a=__________;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T2下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共为4.8mol.T1与T2的关系是________(选填序号)。

①T1>T2                ②T1<T2        ③T1=T2

 

查看答案

(8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 H2O(g) 满分5 manfen5.com CO(g)+3H2(g)  Δ H =-206.2kJ·mol-1

CH4(g)+ CO2(g) 满分5 manfen5.com 2CO(g)+2H2(g)  ΔH =-247.4kJ·kJmol-1

2H2S(g) 满分5 manfen5.com 2H2(g)+S2(g)  ΔH =+169.8kJ·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0分用50mL0.50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           填“能”或“不能”,其原因是                           

(3)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 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相同温度下,两个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X2(g)+3Y2(g)满分5 manfen5.com2XY3(g) ΔH=-92.6kJ·mol-1实验测得反应在起始及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变化

X2

Y2

XY3

0.1

0.3

0

4.63kJ

0.8

2.4

0.4

Q(Q>0)kJ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的平衡常数:①>②

B.达平衡时,两个容器中XY3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mol·L-1

C.达到平衡时,容器①、②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D.若容器①体积为0.20L,则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大于4.63kJ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