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铜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1)由辉铜矿制取铜的反应过程为:
2Cu2S(s) + 3O2 (g) = 2Cu2O(s) + 2SO2(g) △H=-768.2kJ·mol-1
2Cu2O(s) + Cu2S(s) = 6Cu(s) + SO2(g) △H=+116.0kJ·mol-1
热化学方程式:Cu2S(s) + O2(g) = 2Cu(s) + SO2(g) △H= kJ·mol-1。
(2)氢化亚铜是一种红色固体,可由下列反应制备
4CuSO4 + 3H3PO2 + 6H2O = 4CuH↓ + 4H2SO4 + 3H3PO4
①该反应还原剂是 (写化学式)。
②该反应每转移3mol电子,生成CuH的物质的量为 mol。
(3)氯化铜溶液中铜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c(Cl-)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①当c(Cl-)=9mol·L-1时,溶液中主要的3种含铜物种浓度大小关系为 。
②在c(Cl-)=1mol·L-1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含铜物种间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4)一种以铜作催化剂脱硫有如下两个过程:
①在铜的作用下完成工业尾气中SO2的部分催化氧化,所发生反应为:
2SO2+2n Cu+(n+1)O2+(2-2 n) H2O=2n CuSO4+(2-2n) H2SO4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催化脱硫的意义为 。
②利用下图所示电化学装置吸收另一部分SO2,并完成Cu的再生。写出装置内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5分)无水三氯化铁易升华,有强烈的吸水性,是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盐。
(1)实验室中可将FeCl3溶液 、 、过滤、洗涤干燥得FeCl3·6H2O;再 ,得到无水FeCl3。
(2)利用工业FeCl3制取纯净的草酸铁晶体[Fe2(C2O4)3·5H2O]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为抑制FeCl3水解,溶液X为 。
②上述流程中FeCl3能被异丙醚萃取,其原因是 ;检验萃取、分液后所得水层中是否含有Fe3+的方法是 。
③所得Fe2(C2O4)3·5H2O需用冰水洗涤,其目的是 。
④为测定所得草酸铁晶体的纯度,实验室称取a g样品,加硫酸酸化,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H2C2O4,KMnO4标准溶液应置于右图所示仪器 (填“甲”或“乙”)中;下列情况会造成实验测得Fe2(C2O4)3·5H2O含量偏低的是 。
a.盛放KMnO4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b.滴定管滴定前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12分)将提取食盐后的卤水蒸发,最后得到的产物中含光卤石(xKCl·yMgCl2·zH2O),它是制造钾肥和提取金属镁的重要原料,其组成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
①准确称取5.550 g样品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
②将溶液分成两等份,在一份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0.580 g;
③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4.305 g。
(1)步骤②中检验NaOH溶液已足量的方法是 。
(2)已知某温度下Mg(OH)2的Ksp=6.4×10-12,当溶液中c(Mg2+)≤1.0×10-5mol·L-1可视为沉淀完全,则应保持溶液中c(OH-)≥ mol·L-1。
(3)通过计算确定样品的组成(写出计算过程)。
(15分)苯乙烯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合成:
(1)AB的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该反应还会生成另一种有机物,其结构简式为 。
(2)C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3)检验产物D中溶有C的实验方法是 ;
(4)B有多种同分异构体。E是B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结构上满足下列条件。则E的结构简式为 。
A.能发生银镜反应 B.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
(5)对羧基聚苯乙烯()是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中间体。
已知:①NaBH4为选择性还原剂,不能还原羧酸
②苯甲酸发生苯环取代时,生成间位产物。
试写出以甲苯等为主要原料,合成对羧基聚苯乙烯的流程图(无机试剂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12分)二氧化钛是钛的重要化合物,钛白(纯净的二氧化钛)是一种折射率高、着色力和遮盖力强、化学性质稳定的白色颜料。从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含Fe2O3、SiO2等杂质)制取二氧化钛,常用硫酸法,其流程如下:
(1)钛铁矿主要成分与浓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TiOSO4和Fe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提高“固体熔块”水浸取时的浸出率,除了采用循环浸取、延长时间外,适宜的条件还可以选择 。
(3)浸取液与铁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X(晶体)为绿矾(FeSO4·7H2O),配制、保存该溶液时需加少量铁屑,目的是 。
(4)过滤时所需玻璃仪器为 、 和烧杯。
(5)第③步反应化学方程式 。
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反应PCl5(g)PCl3(g)+Cl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n(PCl3)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 s 的平均速率v(PCl5)=0.0032 mol·L-1·s-1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0.025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0molPCl3 和0.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mol·L-1,则反应的△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