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3g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NA
B.1L0.1mol·L-1乙酸溶液中H+数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乙烷的分子数为NA
D.1mol甲基所含质子数为10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碱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硼酸溶液
B.过滤、结晶、焰色反应、灼烧、萃取、分液和蒸馏等都是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C.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D.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可在溶液中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若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已水解,反之则没有水解
芳香族化合物A 可进行如下转化:
回答下列问题:
(1)B 的化学名称为 。
(2)由C 合成涤纶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 的苯环上一氯代物仅有两种,F 的结构简式为 。
(4)写出A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
(5)符合下列条件的F 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①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苯环上有2 组峰;
②可发生银镜反应;
③使FeCl3 溶液显紫色;
(6)D 有多种合成方法,在方框中写出由合成D 的路线流程图(其他原料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化学—选修3:物质与结构】(15 分)铁和铜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着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配合物Fe(CO)x 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Fe(CO)x 晶体属于______(填晶体类型)。Fe(CO)x 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8,则x=______。
(3)K3[Fe(CN)6]的配体CN-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C、N、O 三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4)铜晶体铜原子的堆积方式如右图所示。
①铜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区。
②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数目 。
(5)某M 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5,铜与M 形成化合物的晶胞如附图所示(黑点代表铜原子)。该晶体中铜原子和M 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 p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g/cm3 (只写计算式)。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 分)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离子膜电解法为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方法,其生产流程如下图1 所示:
(1)该流程中可以循环的物质是 。
(2)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Ca2+、Mg2+、SO42-等无机杂质,所以在进入电解槽前需要进行两次精制, 写出一次精制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 ,若食盐水不经过二次精制,仍会有少量的Ca2+、Mg2+直接进入离子膜电解槽,这样产生什么后果是 。
(3)图2 是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阴极由碳钢网制成)。则B 处产生的气体是 ,E电极的名称是 极。电解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从阳极槽出来的淡盐水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溶解氯,需要加入8%~9%的亚硫酸钠溶液将其彻底除去,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已知在电解槽中,每小时通过1 安培的直流电理论上可以产生1.492 g 的烧碱,某工厂用300 个电解槽串联生产8 小时,制得30%的烧碱溶液(密度为1.342 吨/m3)113 m3,电解槽的电流强度1.45×104 A,该电解槽的电解效率为______ 。
(10 分)为了探究Cu(NO3)2 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Cu(NO3)2 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Cu(NO3)2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 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Cu2+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 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
操作 | 反应或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① 溶液,振荡 | 现象② | 存在 Fe3+ |
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3[Fe(CN)6] 溶液,振荡 | 离子方程式③ | 存在 Fe2+ |
Ⅱ.Cu(NO3)2 的热稳定性
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中,用酒精喷灯对Cu(NO3)2 固体加强热,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经验证为O2。当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
(2)装置B 的作用是 。
(3)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在A、B 间加入装置M,请在方框中画出M 装置
(4)下图为Cu(NO3)2 样品高温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分数w%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Cu(NO3)2 加热到200℃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高温至1000℃生成 (填化学式)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