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16分)某小组为测定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

(16分)某小组为测定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方案.甲组同学用沉淀分析法,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已知Ba(HCO3)2可溶于水]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时,过滤操作中,除了玻璃棒、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             

(2)洗涤沉淀B的操作是                                                   

(3)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m g,沉淀质量为n 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方案.乙组同学的主要实验流程图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按如下左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4)该实验中装置B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           (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5)在C中装碱石灰来吸收净化后的气体。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实验中干燥管C在充分吸收气体前后的质量差____________________。(填“越大”、“越小”或“不变化”)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同学认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反应前后都要通入N2(如上右图),反应后通入

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 (1)烧杯(2分) (2)用玻璃棒引流,向漏斗中的沉淀注入蒸馏水,直至刚好没过沉淀,待水从漏斗自然流完后,重复上述操作2-3次。(2分) (3)106n/(197m)×100%(2分) (4)浓硫酸(2分) 不能(2分) (5)① 越小(2分) ②吸收倒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确保C质量增加量的准确性。(答案合理即可)(2分) (6)将B、C装置中残留CO2全部驱入D装置的碱石灰中,减小实验误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过滤操作中除了漏斗、玻璃棒外还需要烧杯; (2)洗涤沉淀的操作是用玻璃棒引流,向漏斗中的沉淀注入蒸馏水,直至刚好没过沉淀,待水从漏斗自然流完后,重复上述操作2-3次。 (3)加入氯化钡溶液得到的沉淀是碳酸钡沉淀,所以ng碳酸钡的物质的量是n/197mol,则碳酸钠的质量是n/197mol×106g/mol,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n/(197m)×100%; (4)方案II是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所以装置B中盛放的浓硫酸,起干燥作用;分液漏斗中不能将硫酸改为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挥发的氯化氢被碱石灰吸收,是结果偏高,所以不能换成盐酸; (5)①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相比,碳酸氢钠放出的二氧化碳多,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越多放出的二氧化碳越少,则干燥管C在充分吸收气体前后的质量差越小; ②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进入C装置,确保C装置质量增加的准确性; (6)反应前通入氮气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后通入氮气是将B、C装置中残留CO2全部驱入D装置的碱石灰中,减小实验误差。 考点:考查基本操作的判断,质量分数的计算,实验方案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1.00 mol·L-1 CuSO4溶液和2.00 mol·L-1 NaOH溶液混合,过滤后得到浅绿色碱式盐沉淀A[化学式:aCu(OH)2.CuSO4]。将9.08 g A隔绝空气在1 000左右强热,得到了5.76 g砖红色固体B(铜的+1价氧化物),同时得到的混合气体C;再将5.76 g B溶于过量稀硫酸得到2.56 g另一种红色固体D和蓝色溶液。

(1)实验需用1.00 mol·L-1 CuSO4溶液480ml,配制以上溶液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称取的胆矾固体是____________;配制溶液浓度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A.称量质量正确,但胆矾晶体部分失结晶水  

B.配制溶液时,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往容量瓶里加水定容至刻度

D.称量胆矾时把胆矾放在右盘称

(2)B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认为A中可能含有杂质Na,验证此判断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气体C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O3和SO2不需填)。

(5)通过计算确定A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0分).查资料得:HNO2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易分解生成NO和NO2;它能被常见的强氧化剂氧化;在酸性溶液中它也是一种氧化剂,如能把Fe2+氧化成Fe3+。AgNO2是一种难溶于水、易溶于酸的化合物。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方法中,不能用来区分NaNO2和NaCl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测定这两种溶液的pH                    B.分别在两种溶液中滴加甲基橙

C.在酸性条件下加入KI—淀粉溶液来区别    D. 用AgNO3和HNO3两种试剂来区别

(2)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含有Fe2+。若误食亚硝酸盐(如NaNO2),则导致血红蛋白中的

Fe2+转化为Fe3+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亚硝酸盐被还原                     B.维生素C是还原剂

C.维生素C将Fe3+还原为Fe2+          D.亚硝酸盐是还原剂

(3) Fe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取FeSO4。若用反应所得的酸性溶液,将Fe2+转化为Fe3+,要求产物纯净,可选用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填序号)。

A.Cl2      B.Fe      C.H2O2        D.HNO3

(4)某同学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NaNO2溶液中,观察到紫色褪去,同时生成NO3-和Mn2+,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FeSO4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高铁酸钾(K2FeO4),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绿色水处理剂,在水中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高铁酸钾作为水处理剂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2分)(1)现有A、B、C三种化合物,各取40g相混合,完全反应后,得18g B和49g C ,还有D生成。已知D的式量为106,现将22g A和11g B混合反应,能生成D     mol。

(2)200mL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及其物质的量如下:

离子

H+

K+

NO3-

SO42-

物质的量(mol

0.5

0.1

0.6

0.15

该溶液中还含有的离子一定是下列中的       (填序号),该离子的浓度为       

A.Al3+       B.Cl-        C  ClO-       D. Fe2+

(3)某学生往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顺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一种物质只加一次):

A.KI溶液   B.淀粉溶液   C.NaOH溶液     D.稀H2SO4      E.氯水

发现溶液颜色按如下顺序变化:无色→棕黄色→蓝色→无色→蓝色。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浓H2SO4 密度1.84g/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 , 质量分数为98% ,取10mL浓H2SO4和amL水混合得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质量分数为b%。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1). 若b=49  则a=18.4  C>9.2     (2) 若b=49  则a=18.4  C<9.2  

(3). 若C=9.2  则a>10  b>49    (4) 若C=9.2  则a>10  b<49

A.(1) (3)    B.(1) (4)    C.(2) (3)    D.(2) (4)

 

查看答案

如图把气体缓慢通过盛有足量试剂的试剂瓶A和试管B,在试管B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选项

气体

A中试剂

B中试剂

A

SO2、CO2

酸性KMnO4溶液

澄清石灰水

B

Cl2、HCl

饱和NaCl溶液

KI淀粉溶液

C

CO2、HCl

饱和NaHCO3溶液

NaAlO2溶液

D

NH3、CO2

浓硫酸

酚酞试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