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将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示意如图(A、B为多孔性碳棒)持续通入...

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示意如(AB为多孔性碳棒)持续通入甲烷,在标准状况下,消耗甲烷体积VL。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通入CH4的一端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空气的一端为原电池的正极

B0V22.4L时,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C22.4LV44.8L时,负极电极反应为:CH4-8e-+9CO32- +3H2O=10HCO3-

DV=33.6L时,溶液中阴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CO32- )c(HCO3- )c(OH-)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CH4失去电子,电子流出,故通入CH4的一端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空气的一端为原电池的正极,正确; B项中,0<V≤22.4L,即2n(CH4)≤n(KOH),产物为K2CO3,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C项中,22.4L<V≤44.8L,即n(KOH)≤2n(CH4)≤2n(KOH),产物由K2CO3转向KHCO3,故负极电极反应为:CH4-8e-+9CO32- +3H2O=10HCO3-,正确; D项中,V=33.6L,1.5n(CH4)=2n(KOH),溶液中溶质是K2CO3和KHCO3为1:1 CO32-水解生成HCO3-,且比HCO3-水解程度大,故c(HCO3- )>c(CO32- )>c(OH-),错误。 考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溶液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乙烯②苯③乙醇④乙酸⑤葡萄糖等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鉴别③④⑤

B.只有③⑤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只有②③④能发生取代反应

D.一定条件下,⑤可以转化为③

 

查看答案

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满分5 manfen5.com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25时反应Ni(CO)4(g)满分5 manfen5.com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

C.在80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v()

D80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查看答案

归纳法是高中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后作出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常温下,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有c (Na+) + c(H+)c(OH) + c(CH3COO)

对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常温下,AgCl在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aCl2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

常温下,已知醋酸电离平衡常数为Ka;醋酸根水解平衡常数为Kh;水的离子积为Kw;则有:Ka·KhKw

电解精炼铜时,电解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不变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1311山东现“夺命快递”——化学品泄漏致17中毒。该化学品为氟乙酸甲酯,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它属于酯类,也属于卤代烃

B按系统命名法,满分5 manfen5.com的名称2,7,7-三甲基-3-乙基辛烷

C.甲基环己烷环上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3

D.某种醇在适当条件下与足量的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的相对分子质量a与原来醇的相对分子量b的关系是a=b+84,则该醇分子中具有两个醇羟基

 

查看答案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混合物中所含共用电子对数为14NA

B.常温常压下,15.0g甲醛与葡萄糖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

C60g SiO2晶体所含Si—O键的数目为2NA 78 g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D.将CO2通过Na2O2使其增重a g时,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