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将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而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现有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系中共有KCl、Cl2、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种物质:
①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________,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物是_______。
②写出一个包含上述七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不需配平) ___________。
③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④如果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BiO3,溶液又变紫红色。说出NaBiO3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有:NaOH、Au2O3、Na2S4O6、Na2S2O3、Au2O、H2O。
①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填入下列空格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__。
②纺织工业中常用氯气作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的“脱氯剂”,Na2S2O3和Cl2反应的产物是H2SO4、NaCl和HCl,则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3OH,将HNO3还原成N2。若该反应消耗3.2 g CH3OH转移0.6 mol电子,则氧化产物为(填化学式),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2SO4、NaHCO3、KCl、Ba(OH)2、Cu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将此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②将足量稀盐酸加入白色沉淀中,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⑴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一定没有的物质是(均填写化学式)。
⑵上述实验中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指出操作③的名称: ;操作②中充入适量Cl2的目的是 。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试剂是 ( )
A.酒精 B.四氯化碳 C.汽油 D.醋酸
(3)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经过蒸馏。图I是某同学设计的蒸馏装置,图中明显的错误是 。
(4)有同学认为蒸馏时最好使用水浴加热,使用水浴的优点是: ;蒸馏结束,晶体碘聚集在 (填仪器名称)里。
(5) 实验③分离出来的废液中含有Cl–、SO42–,现只取一次试液,如何鉴别出Cl–、SO42–,依次加入试剂的为: 、 。
(6)某小组同学实验时需用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碘水溶液225mL,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外,还需 、 。若摇匀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则配得溶液浓度(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有A、B、C、D四种溶液,它们是烧碱、硫酸、碳酸氢铵、氯化铜溶液中的某一种。各取少量,将其两两混合,其中A、B混合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C 与足量B或D混合均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B、C分别是 、
(2)向A中滴加B,离子方程式:
向C中滴加D,离子方程式:
(3)少量B和C混合,现象: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三个反应均属于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发生的条件的不同点是 ;相同点是 。
(1)将ag氯化钙溶于1.8L水中,恰好使钙离子数与水分子数之比为1:100,则a值为 。
(2)在反应2A+B=3C+2D中,已知3.4gA与3.2gB完全反应,生成4.8gC,又知道D的式量为18,则B的式量是
(3)25.4g 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mol 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 ;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Cl2的化学式是 。
(4) 某混合物由Na2SO4、Al2(SO4)3组成,已知Na、Al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3: 9,则Na2SO4和Al2(SO4)3物质的量之比为 ,含1.00mol SO42–的该混合物的质量为 。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
A.Ca(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稀硝酸:H++OH-=H2O
B.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Ca2++2HCO3-+2OH-=CaCO3↓+CO32-+H2O
C.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完全沉淀:2H++SO42-+Ba2++2OH-=BaSO4↓+2H2O
D.向含有0.4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0.3 mol Cl2充分反应:4Fe2++2Br-+3Cl2=4Fe3++6Cl-+B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