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是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得到下列物质: 回答: (1)A中含氧...

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是manfen5.com 满分网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得到下列物质:manfen5.com 满分网
回答:
(1)A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
(2)写出由A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A制取C的有机反应类型:C:______;A与______反应生成D.
(4)1molC在一定条件下与Br2水溶液、H2反应,消耗两种物质最多依次为____________mol.
(5)芳香族化合物F是A的同分异构体,1molF可以和3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写出F一种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
(1)根据结构简式书写分子式并寻找含有的官能团; (2)根据A和B的结构变化情况来判断所发生的反应以及生成的产物; (3)根据有机反应类型的特征来判断反应类型;根据A和C的结构变化情况来判断所发生的反应以及生成的产物; (4)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可以和溴水以及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但是苯环只能和氢气加成,不和溴水间加成; (5)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之间的互称,根据F的性质来书写结构简式. 【解析】 (1)根据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可得出有机物A中含有羟基、羧基两种含氧官能团,故答案为:羟基、羧基; (2)从A到B,一定是醇羟基和羧基发生了分子内酯化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A制取C,出现了双键,所以发生了消去反应,A制取D,羧基变成了羧酸钠盐,一定是A和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等发生了反应而生成了羧酸钠盐, 故答案为:消去;NaOH(或Na2CO3等其它合理答案); (4)C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碳碳双键可以和溴水以及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但是苯环只能和氢气加成,不和溴水间加成,所以1molC在一定条件下与Br2水溶液、H2反应,消耗两种物质最多依次为1mol,4mol,故答案为:1;4; (5)芳香族化合物F是A的同分异构体,1molF可以和3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所以A中的三个氧原子在F中就是三个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的酚羟基,从原子构成上看F中还含有一个异丙烯基,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所以三个酚羟基和一个异丙烯基的位置关系可以是:(或、、),故答案为:(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2L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manfen5.com 满分网2NO(g)+O2(g)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其中实验Ⅰ、Ⅱ都在800℃,实验Ⅲ在850℃,NO、O2的起始浓度都为0,NO2的浓度随时间(min)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实验Ⅰ、Ⅱ和Ⅲ,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应条件是:反应容器的体积缩小了
B.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应条件是:使用效率更高的催化剂
C.实验I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实验Ⅲ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对比实验Ⅰ和Ⅲ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2)若实验Ⅰ中NO2的起始浓度改为1.2mol•L-1,其它条件不变,则达到平衡时所需用的时间______40min(填“大于”、“等于”或“小于”),NO2的转化率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实验Ⅰ中达平衡后,再向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由物质的量之比为1:1组成的NO2与NO混合气体(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将______(填“向左”、“向右”、“不”)移动,新平衡状态时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mol•L-1
(4)若将实验Ⅲ所得的平衡混和气体通入足量的水中,欲使气体被完全吸收则至少应同时通入标准状况下的氧气______L.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已知:CO2+3H2O+2AlO2-═2Al(OH)3↓+CO32-.现有浓度为0.1mol•L-1的五种电解质溶液:①Na2CO3   ②NaHCO3③NaAlO2④CH3COONa  ⑤NaOH
(1)这五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填编号);
(2)将五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其pH变化最大的是______(填编号);
(3)混合碳酸(H2CO3)溶液和NaAlO2溶液,试写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
实验编号HA物质的量浓度(mol/L)NaOH物质的量浓度(mol/L)混合溶液的pH
0.200.20pH=a
0.100.10pH=8.00
不考虑乙组的实验结果,单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用a(混合溶液的pH)来说明HA是强酸还是弱酸______
乙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 (OH-)=______mol/L.
求出该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值:
I.c (Na+)-c (A-)=______
II.c (OH-)-c (HA)=______
查看答案
电解高铁酸盐(如K2FeO4)是一种高效绿色氧化剂,可用于废水和生活用水的处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制备高铁酸盐较好的方法为电解法:Fe+2NaOH+2H2O═Na2FeO4+H2↑.
(1)采用铁片作阳极,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解制备高铁酸钠,其电流效率可达到40%.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2)铁丝网电极是更理想的阳极材料,相同条件下,可将电流效率提高至70%以上,原因是______.研究亦发现,铁电极在某一电压范围内会生成Fe2O3膜而“钝化”,钝化的原因用反应式表示为______
(3)FeO42-易与水反应生成絮状氢氧化铁,也会影响高铁酸盐的产率.若以铁丝网为阳极,在中间环节(对应图1中4h后)过滤掉氢氧化铁,合成过程中FeO42-浓度以及电流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中实线所示(图中曲线是每隔1h测得的数据).图中虚线部分对应于没有过滤氢氧化铁而连续电解的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过滤掉氢氧化铁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高铁酸盐溶液
B.过滤掉氢氧化铁对电流效率影响不大
C.实验表明氢氧化铁的存在影响高铁酸盐浓度的增加
D.实验表明不过滤掉氢氧化铁,6h后电流效率几乎为0
(4)碱性条件下,高铁酸盐的稳定性与温度有关(如图2).随温度升高,高铁酸盐产率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是______
(5)人们还对用铁的氧化物作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进行了研究,例如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该研究方向的价值在于______
A.将1mol Fe3O4氧化成高铁酸盐需10/3mol电子,可提高电流效率
B.以铁的氧化物为电极,可以实现变废(Fe3O4或铁锈)为宝(高铁酸盐)
C.自然界几乎没有铁单质,而有大量磁铁矿,该方法的原料来源广泛
D.磁铁矿作为多孔电极不会出现钝化现象.

manfen5.com 满分网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OH)2
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查阅资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带结晶水)
Ⅰ.(1)乙同学的观点,你认为其原理是______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
Ⅱ.请用右图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
(3)B装置中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C装置中试剂的名称是______
(4)能证明乙同学观点正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若丙同学的观点正确,用上述装置通过B、C中质量的增加来定量测定沉淀的组成(装置B、C中的试剂与定性探究的可以不同),请你说说该装置主要存在的缺点______(至少二点).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实验一、定性探究:
①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的块状碳酸钙,再加入约20mL饱和氯水,充分反应,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浅黄绿色褪去;
②过滤,将滤液滴在有色布条上,发现其比氯水的漂白性更强;
③为了确定反应产物,将滤液分为三份,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份与石灰水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第二份与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将第三份加热,看到溶液变浑浊且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
经检测,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均为CO2.请回答:
(1)试解释可以在饱和氯水中加入石灰石制备HClO的原因______
(2)写出步骤③中第一份及第二份滤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一份:______
第二份:______
(3)试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在②的滤液中含 有的溶质,除了溶解的极少量氯气外,还含有的其它溶质为(写化学式)______
实验二、定量探究:
在圆底烧瓶底部,有一用塑料网包住的过量块状碳酸钙和150mL饱和氯水,按如右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支撑仪器没有画出)实验,待不再产生气泡后,将塑料网中剩余的石灰石提出液面,密封后再加热、煮沸烧瓶中的液体,直到量筒中的气体不再增加.请回答:
(4)为减少用装置Ⅲ收集气体过程中CO2因溶解而造成的损失,水槽中的水应换为______
A.饱和碳酸钠溶液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C.饱和食盐水
(5)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塑料网内的碳酸钙质量减少Ag,总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BL,发现manfen5.com 满分网明显小于manfen5.com 满分网.若不考虑实验操作和CO2的溶解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从化学反应原理来看,导致这一大小关系的原因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