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已知下列数据: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乙醇 -117...

已知下列数据: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乙醇

-117.3

78.5

0.789

乙酸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浓硫酸(98%)

338.0

1.84

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30 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1∶4∶4的比例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地加热装有混合溶液的大试管5~10 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的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去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溶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中和乙酸并吸收部分乙醇

C.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有利于分层析出

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操作,其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出乙酸乙酯后,为了干燥乙酸乙酯可选用的干燥剂为(填字母)__________。

A.P2O5         B.无水Na2SO4         C.碱石灰         D.NaOH固体

(5)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中的铁架台、铁夹、加热装置已略去),与上图装置相比,此装置的主要优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支30 mL的大试管A中注入4 mL乙醇,缓慢加入1 mL的浓硫酸,边加边振荡试管,待冷却至室温时,再加入4 mL乙酸并摇匀 CH3COOH+HOCH2CH3 CH3COOC2H5+H2O (2)BC (3)根据各物质的沸点数据可知,乙酸(117.9℃)、乙醇(78.0℃)的沸点都比较低,且与乙酸乙酯的沸点(77.5℃)比较接近,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容易随生成物(乙酸乙酯)一起蒸出来,导致原料的大量损失;另一个方面,温度太高,可能发生其他副反应 (4)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油状液体无色(可以闻到水果香味),下层液体(浅)红色,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B (5)①增加了温度计,便于控制发生装置中反应液的温度,减少了副产物的产生;②增加了水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乙酸乙酯;③增加了分液漏斗,便于控制反应物的量,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解析】(1)配制乙醇、浓硫酸、乙酸混合液时,各试剂加入试管的顺序依次为: CH3CH2OH→浓硫酸→浓硫酸→CH3COOH。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振荡是为了防止混合时产生的热量导致液体飞溅造成事故;将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冷却后再与乙酸混合,是为了防止乙酸的挥发造成原料的损失。在加热时试管中所盛溶液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因为试管容积为30 mL,那么所盛溶液不超过10 mL,按体积比1∶4∶4的比例配浓硫酸、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由此可知,对应的浓硫酸、乙酸和乙醇的体积为1 mL、4 mL、4 mL。既然在题中已经给定的是30 mL的大试管,那就不能用其他规格的试管,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配制混合溶液的主要操作步骤可叙述为:在一支30 mL的大试管A中注入4 mL乙醇,缓慢加入1 mL的浓硫酸,边加边振荡试管,待冷却至室温时,再加入4 mL乙酸并摇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HOCH2CH3CH3COOC2H5+H2O。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主要有3个:①使混入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与Na2CO3反应而除去;②使混入的乙醇溶解;③使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减小,减少其损耗及有利于它的分层和提纯。故选BC项。 (3)根据各物质的沸点数据可知,乙酸(117.9℃)、乙醇(78.0℃)的沸点都比较低,且与乙酸乙酯的沸点(77.5℃)比较接近,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容易随生成物(乙酸乙酯)一起蒸出来,导致原料的大量损失;另一个方面,温度太高,可能发生其他副反应。 (4)在步骤③中的主要现象是: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油状液体无色(可以闻到水果香味),下层液体(浅)红色,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分离出来的是粗产品乙酸乙酯层,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提纯步骤为:①向粗产品中加入碳酸钠粉末(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酸);②向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与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分液(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碳酸钠、乙醇);③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④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放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温度在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纯的乙酸乙酯。故选B项。 (5)对比两个实验装置图,结合乙酸乙酯制备过程中的各种条件控制,可以看出后者的三个突出的优点:①增加了温度计,便于控制发生装置中反应液的温度,减少了副产物的产生;②增加了水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乙酸乙酯;③增加了分液漏斗,便于控制反应物的量,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X、Y、Z 3种元素,X是有机化合物中必含的元素,Y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Z是质量最轻的元素。X与Y能结合成两种化合物A和B,A可以燃烧,B不可以燃烧,也不支持燃烧;X与Z结合的最简单的化合物C有可燃性;X、Y与Z三种元素结合的化合物D常用作实验室加热的燃料,D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E。

(1)试判断X、Y、Z分别是(填元素符号):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2)试判断A、B、C、D、E各是什么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3)完成化学方程式

①C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在铜作催化剂且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D与E在浓H2SO4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酯类物质广泛存在于香蕉、梨等水果中。某实验小组从梨中分离出一种酯,然后将分离出的酯水解,得到了乙酸和另一种化学式为C6H13OH的物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C6H13OH分子中含有羟基

B.C6H13OH可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C.实验小组分离出的酯可表示为CH3COOC6H13

D.不需要催化剂,这种酯在水中加热即可大量水解

 

查看答案

能一次区分CH3COOH、CH3CH2OH、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四种物质的试纸或试剂是(  )

A.H2O                     B.Na2CO3稀溶液

C.石蕊试液                          D.NaHSO4溶液

 

查看答案

下图是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  )

A.①蒸馏、②过滤、③分液

B.①分液、②蒸馏、③蒸馏

C.①蒸馏、②分液、③分液

D.①分液、②蒸馏、③结晶、过滤

 

查看答案

下列物质中最难电离出H的是(  )

A.CH3COOH        B.CH3CH2OH          C.H2O         D.H2CO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