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存在如下关系,其中甲是黑色非金属单质,乙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单质,C在常温下为无色的液体,D是红棕色气体。(图中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与A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去G固体中含有H杂质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溶液与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反应,生成一种盐,该盐的溶液呈酸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由F转化为E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由G转化为H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欧盟原定于2012年1月1日起征收航空碳排税以应对冰川融化和全球变暖,使得对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碳资源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请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用电弧法合成的储氢纳米碳管常伴有大量的碳纳米颗粒(杂质),这种颗粒可用如下氧化法提纯,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系数按顺序填在答题卷上)
___ C+ ___ KMnO4+ ____ H2SO4→____CO2↑+ ____MnSO4 + ____K2SO4+ ____H2O
(2)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无杂质),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 n/mol T/℃ |
活性炭 |
NO |
E |
F |
初始 |
2.030 |
0.100 |
0 |
0 |
T1 |
2.000 |
0.040 |
0.030 |
0.030 |
T2 |
2.005 |
0.050 |
0.025 |
0.025 |
①请结合上表数据,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根据上述信息判断,温度T1和T2的关系是(填序号) 。
a.T1>T2 b.T1<T2 c.无法比较
(3)CO2经常用氢氧化钠来吸收,现有0.4molCO2,若用200ml 3mol/LNaOH溶液将其完全吸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CO还可以用做燃料电池的燃料,某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该电池用 Li2CO3 和 Na2CO3 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 CO 为阳极燃气,空气与 CO2 的混和气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 650 ℃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其阳极反应式:2CO + 2CO32- =4CO2 +4e- 则 阴极反应式: ,电池总反应式: 。
普通水泥在固化过程中自由水分子减少并产生Ca(OH)2,溶液呈碱性。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发明了电动势(E)法测水泥初凝时间,此法的原理如图所示,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Cu+Ag2O=Cu2O+2A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业上制备普通水泥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
B. 测量原理装置图中,Ag2O/Ag极发生氧化反应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u+2OH--2e-=Cu2O+H2O
D. 在水泥固化过程中,由于自由水分子的减少,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变化导致电动势变化
提纯下列物质所选试剂及对应分离方法均可行的是
|
|
杂质 |
试剂 |
方法 |
A |
乙烷 |
乙烯 |
H2 |
催化转化 |
B |
乙酸乙酯 |
乙醇 |
饱和Na2CO3溶液 |
分液 |
C |
溴苯 |
溴 |
H2O |
萃取 |
D |
乙酸 |
苯酚 |
NaOH溶液 |
蒸馏 |
某同学用下列装置验证一些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Ⅰ图中: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到金属钠中,能看到U型管右侧红墨水上升
B. Ⅱ图中:观察到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待尾气全部被碱吸收后,将稀硫酸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可能看到有黄绿色气体生成
C. Ⅲ图中:观察到量筒内黄绿色逐渐消失,量筒内壁有油状物质生成。该现象是由于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加成反应
D. Ⅳ图中,可以比较、
和S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②极性分子中肯定含有极性键,则含有极性键的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③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则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④VIIA族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越来越高,则IA族单质的熔沸点也越来越高
⑤H2O分子间存在着氢键,故H2O分子比H2S分子稳定
⑥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均不能导电的物质称为非电解质
⑦HClO4酸性比H2SO4酸性强,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⑦ D. ①③⑥